时间:2024-08-31
摘要: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却存在着实效性偏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不够具体、实现方式单一、价值观认同感不强等。要想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就必须从精神认同、内容切合实际、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方面入手,切实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交汇期,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效性”就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简单而言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的认同度及践行效果。只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大学生群体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理想信念,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履行的职责义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才是真正实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鲜明特点。大学时期是初步追求理想却最易脱离实际的时期,在此阶段,大学生的独立人格逐步确立,开始进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实经验的相对匮乏可能导致其对于问题认识的片面性。随着互联网、电子社交等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愈加复杂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意义也更加明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也必将得以充分实现,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偏低的原因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存在着实效性偏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不够具体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的教育目标更容易被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各高校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但是由于理论界尚未提炼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进行教育。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前提,但是考虑到群体的特征,凝练出更为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具有可操作性。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缺少生活性,脱离了社会实际,内容滞后,不能解答学生因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困惑,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自然无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许多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十二字方针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将其真正实践在自己的生活中却茫然不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流于空谈、价值规范脱离实际。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符合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的层次性,在尊重差异中积极扩大价值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努力增强道德共识,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同时配合校内公告栏、宣传海报等方式,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康德曾经说过,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样去做,知道怎样去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认真学习并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及内涵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各高校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理论灌输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主要形式必不可少,但是仅仅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因在于单纯的教育教学活动缺少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与课外实践、现实生活脱节,陷入了空洞的理论传授,缺乏应有的感染力、说服力,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久之,学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影响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必须将理论传授与其他各种教育形式的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三、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途径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针对性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要注意大学生群体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现实的教育因素,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大学生有着自身正当的利益需求,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然要求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达到“利益认同”。大学生只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满足大学生发展着的多样需要。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容十分丰富,且复杂多变,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感情发展、人际关系、休闲娱乐等方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其实际进行对接,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既有着“成长之痛”和“成长之惑”,也有着价值选择、理想信念的迷惘和困惑,迫切需要得到指引和帮助。因此,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二)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
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服务社会、施展才华、磨炼意志的大课堂。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平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去获取新知识、新思想,去追求真理,使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做出既符合社会需要又有助于个性发展的选择,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高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大学生遵循的行为准则。要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各种日常活动中去磨炼,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展现自己的能力,思考和寻求人生真谛。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以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内、课外平台,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参加党团和社团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使大学生真正深入了解社会,把握国情、民情、校情,改变脱离实际的想法,树立艰苦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以达到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2]杨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78 .
[3]张洁.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 人民论坛,2013(11)中:131~133.
[4]张琼. 网络境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3(4):21~25.
作者简介:董玉(1987.11)女,汉,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001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