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方艺术家在发声

时间:2024-08-31

引言:

北方艺术家是现当代艺术史上一个多元且富有个性的强力群体,但是由于创作空间、展示平台及艺术链条上优质的、与时俱进的资源短缺,一些青年艺术家游离于市场热点之外,他们艺术发展道路上的外部资源略显单薄。但地区文化艺术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波接着一波的探索者、开拓者,北方艺术家是东北文化复兴的宝贵资源,在2020“红梅艺术与设计展览季”中,艺术家们以崭新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手法呈现出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前卫姿态。

2020“红梅艺术与设计展览季”由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与红梅文创园主办,玑木画院承办,展览季分为三个阶段,以破冰艺术计划2020年度展览“将至已至”为起点;第二阶段包括“解勇个展—创作有温度的艺术”、“张武运个展—久别”、“飗浪吟·四章”、“辽宁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及雅马哈音乐之旅演出五个跨界展览;第三阶段为六位艺术家的个展:韦宗尧个展“照耀”、黄亮个展“内向”、姜文斌个展“幻城”、王勃个展“降临”、张祎个展“真核域”和徐雅涵个展“未知”。展览季近四个月的时间,既是对本土艺术生态的激活,也为城市生活提供了艺术滋养。

一、展览空间:红梅·发酵艺术中心

红梅文创园是在有近百年历史的红梅老厂房、车间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曾书写了工业时代的辉煌,当下正进行着工业动能向文化动能的转化。展览地点发酵艺术中心由大堂、6个展厅以及阶梯空间构成,可展览面积2000余m?。

发酵艺术中心内部空间:

二、“破冰艺术计划”将至·已至

2020“红梅艺术与设计展览季”首个展览是由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发起的“破冰艺术计划”项目2020年度展览——“将至·已至”。“破冰艺术计划”始于李林担任学术主持,袁小力担任策展人的“冰山一角——北方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2018年在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展出。自项目实施以来,“破冰”参展艺术家均为北方背景的新青年艺术家,对北方艺术生态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城市发展、科技进步、信息爆炸时刻塑造着青年艺术家的感官,社会背景的变化使青年艺术家有了全新的意识,也让当下的艺术面貌愈发多元。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前卫的,艺术世界的标签打破消解又再生重组,所有的经验都是可待使用的工具,青年艺术家们萌生了多元的意识形态。艺术生态需注入新青年艺术家的活力,中国艺术生态的建设成长也需发出更多年轻化与多样性的声音,当世界预感到新的事物即将来临时,其实新的事物早已到来,”在这样的理念下,青年策展人袁小力将展览“将至·已至”分为:“未来·态度”、“文明与后城市”、“超意识模式”三个学术单元。

“未来·态度”单元参展艺术家:

白尧 蔡承霖 陈末 段倩文 丁永升 龚建东 高哲 黄昌剑 何涵虚 金福泰 贾继东 凌海鹏 雷宏亮 李华 刘健飞 李鹏鹏 李岐峰 刘其琛 刘威 赖威丞 刘悠然 李占 李忠泽 马钰涵瞿作纯 单飞达 石峰 孙硕 唐永坤 王晨宇 王笛潞 王复亮 王金博 汪立友 王明月 王芃森 王腾 韦婉 王小尧 王萱 王哲 邢邦成 徐铭亮 杨雪勇 姚春第 赵博 张昊 张恒超 郑宏祥 邹洪元 张娟 张丽娜 郑孟强 张闽 张鹏 张韫恒 邹智勇

艺术家们借助国版油雕等多种创作方式,重塑艺术的表现语言,作品展示了当今青年艺术家在全球化发展所伴随的文化解构中,如何通过自身态度构建未来文化与社会空间,展览作品从生命经验到情感表达,从历史到流行文化均有提及,展现了当下青年艺术家面对未来的全新态度。

“文明与后城市”单元参展艺术家:

邓晴予 李聃 刘冠南 舒楚天 孙梦弥 司尚林 沈唐豪 汤雪莹 王地辛 王钰莹 赵梦瑶 赵哲玉

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充满了社会冲突的复杂过程。城市化的更新把层积丰富的历史街区和具有多元性的城市生活逐渐清除,代之以全球化、商业化的标准样板,人们多样的生存方式正在被规范化、机构化和标准化所挤压。艺术家们的创作来源是从见证这一急剧城市化的真实进程开始的,他们直面当下问题,以影像的方式为主,对当下文明发展与后城市化进行思考。

“超意识模式”单元参展艺术家:

陈邦彦 卢思屹 于佳 郑成峰 周丽娜 曾令瑜 赵文卓 张旭升 张振 V^艺术小组

艺术家们把意识的产生、发现、覆盖、遮蔽,以声光电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为观众打开了当代艺术与创新科技相结合的观看视角。

在推广本土青年艺术家的同时,“将至·已至”也将外界的青年艺术发展面貌带到北方来,形成跨地域联动效应,展览强调青年艺术家的创新性和思想理念,呈现出青年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价值诉求。与此同时,在一个月的展期内,创造了沈阳本土从未有过的当代艺术展览票房,多位藝术家的作品被收藏,兼顾了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

三、红梅艺术与设计展览季“跨界”

1、“解勇个展—创作有温度的艺术”

展览包括艺术家四个系列的作品:“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一件皮草,千真万痛”、“善待动物-拒绝动物表演”与“网络茧儿”。国际策展人亚历山大·格里莫在展览前言中说:“解勇的艺术作品深刻探索了当前社会尚未讨论的问题和错位。这位出生于1974年的艺术家、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以一种灵敏高效的方式成功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语言暴力可以成为武器”系列作品向大众展示汉字的偏旁部首按顺序排列,转变成为重武器,观者可以自由将其组合在一起。简单的对象中,蕴含着一系列难以启齿的问题:缺乏沟通、误解和社会边缘化。解勇选择了一条充满波折的路:通过寻找饱受语言暴力的青少年,直面这些个人悲剧,将他们的遭遇带入我们的意识领域。童年和青春期是孩子们从周围环境获得的经验中奠定个性的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为了避免他们陷入自我怀疑,父母和家庭的支持与认可至关重要。解勇触及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话题,不囿于中国,不沟通和愤怒的后果无处不在,没人愿意讨论这些问题,也没有人愿意让它们成为公众话题,艺术家以一种勇敢的方式,将个人的自我实现设定为高尚的艺术作品,包括之前的一系列图像、动画作品及装置,其背后是一种严格的概念性表述。”

艺术家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创作素材,在“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中,从那些因为儿时遭受父母语言暴力伤害而造成犯罪的真实故事中提炼出“语言暴力”的创作元素,如:“猪脑子、丢人、就知道吃、废物”等,把这些语言以艺术装置的形式拼装成凶器,如:刀、枪、斧子、弩等,直观地将暴力语言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展现出来。艺术装置作品以儿童互动游戏的形式在公共空间展出,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由“语言”到“凶器”的转换体验。“善待动物-拒绝动物表演”以呼吁善待动物为主题,作品以当下在中国乡村依然存在的动物马戏表演艺为题材。作品中熊的皮毛全部是用钢针刺入动物硅胶的身体构成,三件作品共使用了近15万根钢针,内部设置了感应发声、发光设备,作品灯光的亮度、声音会随着观众的靠近而变化,艺术装置远观璀璨,近看则呈现了熊被驯化、强迫表演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二楼中厅展示的“一件皮草,千针万痛”系列作品,让将皮草穿在身上的人們反省“被活剥是什么滋味?被杀戮是怎样的痛苦?”也使社会再次关注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网络茧儿”展示了四件有声发光装置,展厅内的作品结合视频,呼吁与孩子共同应对网络欺凌,教孩子如何防范网络性侵,让孩子学会保护个人隐私,与孩子约定上网时长,让观众意识到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其他儿童照料者需要和孩子就如何使用网络进行沟通,并采取积极行动来确保他们安全探索网络世界。

“创作有温度的艺术”是解勇在国内的首次个展,他的艺术作品对话社会现实,触及社会痛点、引发人们的关注、讨论和思考,唤醒公民意识,温暖社会,让观众看到本土艺术家深切的人文关怀。

2、张武运个展“久别”

在“久别”中,艺术家的作品将特定时空景物保留后,将时空变化带来的事物变迁进行抽离。巨大的展厅内铺着秋天的落叶,三口摆式旧钟在特定时段发出声音,作品之外,展厅内的灯光被调至最暗,观者置身展厅,作品为色、钟声与背景音乐为音、落叶为味,行走其中,仿佛时空刹时静止,既是对于过往、当下、未来的一次穿梭,亦是与不同时空中另一个自己的久别重逢。

3、“流浪吟”·四章

流浪者剧团于2020年由阎三元和林映池成立,他们有着多年的国内外演出经历及创作经历,擅长肢体及跨界艺术创作,《飗浪吟·四章》四场不同的演出代表了四个阶段,讲述他们从出走到回归家乡的历程,通过演出,他们通过肢体表演,与观众进行了不同形式上的精神交流。

四、六位本土艺术家个展

1、韦宗尧“照耀”

“照耀”展出韦宗尧近期作品七件,以“光”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其对后疫情时期群体命运的感悟。

2、黄亮“内向”

艺术家黄亮谈到:“更年轻的时候,我也觉得有信心去概括那些大的东西,人近中年,大抵回落到一个具体而微的凡俗阶段,缩紧为一个内核。”画人物肖像对黄亮而言就是这种“回到”,回到哪不重要,“回”这个行动更加重要。在创作中,人总是间歇性地出离,间歇性地回到;间歇性地敞开,间歇性地关闭,他解决的不是创作灵感这样的问题,朴质面对,内察省思,把自我客体化并加以调试,平静地甄别自我的构成,像将器物维护、修缮、上光,然后重新投入使用一样。画面传递能量的方式是“内聚”,而不仅是“古典”或是“庄重”这类美学的现成指向,展览“内向”名称也源于此。展厅中“灰尘”的加入将艺术家工作室的氛围还原至最大化,让观者体会到“苦味”的艺术面貌。

3、姜文斌“幻城”

姜文斌的创作时间经常是在午夜到清晨,神经上的衰弱让他在夜里难以入眠,绘画是他度过漫漫长夜的方式,也是表达自我情感的出口。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梦境对他而言是窥探平行宇宙的平台,颠覆物理定律,超越时空。“幻城”展出的作品中弥漫着孤独和虚无,黑色与蓝色,神秘和忧郁,沙漠、陨石、星云、长城、树影,一个个普遍的、无特征的“人”的符号伫立在这平行宇宙与自然景观之间,一份份对异世界的果敢传递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展厅内放映宇宙星云的幻灯影片,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得到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4、王勃“降临”

“降”,下也,赐予,给予,自上而下。“临” 来到,到达,从上往下俯视。对每个个体而言,“降临”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无论福祸悲喜,都要接受“命运”,王勃将自己当下随遇而安的艺术态度融入作品,写进前言。“降临”共展出了六件最新作品,以倒吊人、绳索、神树和布架构起整个展厅的脉络,等待着观者的凝视与参悟。

5、张祎“真核域”

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的结尾中说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知乐何如。”在神话故事中,陶公看到了天地万物,以诗为寄。张祎的作品流淌着“万物有灵”的艺术理念,她善于将神话故事元素与当代社会中人类的普遍境遇相互并置,不拘泥于形式。“真核域”是生物界的一个范畴,也是张祎所创造的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场域,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在“真核域”展出的“白盒子”空间中,观者可以看到披着鳄鱼皮的女孩,雌雄一体的蝴蝶,与熊共舞的女人等形象,张祎站在女性的视角,挖掘着生命和欲望的深层表达,其作品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文本性与哲学思辨。

6、徐雅涵“未知”

在展览“未知”中,徐雅涵的作品展现了自然生命的表面构造,如《摸不到的未知》中胶囊状的叶子。她选择了木板综合作为形象载体,从测量、切割、钻孔到最后的拧合,创作过程不仅是“艺术家在绘画”,也为观者传递了木匠进行体力劳动的愉悦感,饱含情感的形式转化为作品上的痕迹,情感的最终呈现即是“未知”,展厅内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结语

展览不仅仅是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创作,也是一段艺术史的进行时态,编织着可见的艺术史。2020“红梅艺术与设计展览季”的成功令我们对北方艺术生态的建设有所思考,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生产保持独立的基础上,艺术家、策展人与艺术空间要加强合作,不断拓宽艺术展示平台,将艺术链条上的优质资源进行连接,抱团取暖,共同发声,为北方艺术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名潞,“中国策展学”的建立需要本土生发的原创性,《美术观察》,2019年第8期,第7页

[2]李林,袁小力,青年艺术博览会视角下北方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中的困境与出路,《艺术工作》,2019年第3期,第16页

[3]陈镜暄,《论展览叙事对当代艺术史的构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作者姓名:马勤清,出生日期:1997年9月24日,性别:女,籍贯:吉林松原 民族:汉,学历:专业:美术史论 ,研究方向:艺术市场与管理,学校:鲁迅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