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古代科技伦理思想对现代科技伦理的研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批判继承古代科技伦理思想、发展和构建现代科技伦理体系现代科技伦理学共识,合理运用古代科技伦理智慧,克服当前人类危机和科技异化,弘扬“天人合一”思想,关怀生态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吸取中国传统科技伦理中存在着丰富的“活性元素”,进一步发掘和弘扬古代科技伦理思想中的精华,让现代科学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古代文化;科技伦理;天人合一
引言
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人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两个词语,但其代表的深刻内涵是已经构成我们所处社会,时代背景的重要融合物。我们身处在一个经由科学技术改造过的世界,我们在对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方法都受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深刻影响。而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展现其双刃剑特性,使科技伦理问题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对当代中国科技伦理的讨论理应立足于中国实际,从非物质文化中汲取对于科学技术有益的人文理论,扎根华夏大地。中国传统古代科技伦理思想中存在丰富的“活性元素”。这些活性元素对于构建现代科技伦理学体系和解决现实中科技异化造成的人类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孔子关于技艺的一些论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古代科技伦理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等语录,都表明他对技艺有独到的见解,综观古代思想,我们发现古代科技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古代思想的宏观系统中,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但科学技术发展在带给人们福祉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研究古代科技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科学技术、规范科技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推动当代中国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具备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发掘和弘扬古代科技伦理思想中的精华,让现代科学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
理论价值
丰富科技伦理体系,构筑科技伦理学共识。古代科技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思想作为指导中国士人曾经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价值。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思想,逻辑思维等极具西方元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形成了对科学技术主客体二分化的这种酷似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的角度去认识评判科学技术。这样的看法最终导致近代科技去掉的化的片面的观点的形成。将科技视为冰冷的个体,孤立片面的看待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关注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必将导致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主客二分的确符合近代科学发展的时代需求,但过之则不及。对待事物的看法不能仅仅局限于机械的主客二分,古代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可以借鉴并加入科技伦理体系,与近代科学技术主客二分的传统理念有机融合,可以迸发出新的理论活力,丰富科技伦理体系。西方主客二分的准则和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二者的融合可以起到在对主客体进行客观合理审视的同时,也可以做到沟通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构筑科技伦理学的学科公式。用西方的先进思想积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相结合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根植我国两千多年社会实践的古代思想中,有关科技伦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可以为当代科技伦理研究提供一条系统的新思路。如古代的镇山关系论,以及以道驭技对当前社会道德与科技并举,求真更要求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现实价值
(一)为克服科技异化提供借鉴。
科学技术对于人类而言,其带来的便利时毋容置疑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相互推动与相互促进,近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信息化革命的不断普及都让人们感受到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物质力量。人类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对技术的接纳,运用和难舍难分甚至依赖的阶段。物质从对人的感官刺激上不断循环促使人进行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或可以漠视性运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不合理少节制的运用使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造成自然生态环境,人类身心健康等多方面都受到了来自科学技术不同程度的损害。现代可以技术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较之古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甚至,科学技术还形成了對人的异化,使原本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变成了奴役,控制甚至是危害人的外部力量。部分科学技术如核技术等还深刻的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何解决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中国传统古代科技伦理思想对解决此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名科学家普利高津曾指出:“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古代强调“天人合德,生生不息”,这边极具内涵的生态伦理思维,人只有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天道和天理,就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形成“生生不息”的良好循环,并将人与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置上,提高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尊重。面对科技异化,古代更是倡导“以道驭技,以人为本”的重要主张,这其实便富含当今社会的技术规范论和技术观,提出对于技术的应用应该重视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应将科学技术的运行放置于伦理道德准则之下,使科学技术活动符合道德观念,做到“合情合理”。古代思想关于道技关系的相关论述是对待处理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是古代对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提出的重要要求,其主要基于在对科学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其影响和目的应该是致力于对人的发展的、助力人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和谐之美的“善”。尊重自然规律,对科学技术赋予相应的人文关怀,促进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古代认为科学技术这些在当时被称为技艺的事物归根结底更加倾向于是人的改善和适应自然的一种存在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生活之“善”。古代倡导从整体的视角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重视并且遵守我们所身处自然的自然规律。将科技伦理观念建立在和谐的阶段之上,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对坚持“以道驭术”原则,约束科技行为,促进道德与科技的和谐发展。总之,科学技术的伦理状态从总体上看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即统一于古代的善。善首先是人的一种德行。科学技术最终发生效用要靠人来完成,因此科技行为或科学工作者的行为是科技目标与过程能否统一于善的关键。古代思想强调人的德行优先,这是道德与科学技术和谐发展的前提,道德与科技和谐发展则科技行为必然指向善的目标。
(二)提高人们对生态价值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天人合一”是古代科技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论述,这与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古代从一开始就将人与自然紧密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培根对于西方科学曾言:“西方科学技术正在以一种目的行动——不断巩固和建立人对自然的控制与统治。”西方更多是将人的理性主义、理性力量直接投射到自然界中,认为人是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主宰。近代以来,这种要“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已经导致了人类受到科技异化的种种损害。而古代的“天人一”,“授农以时”等思想对改善当下科学技术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代在千年前就已经关注到,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各项活动都不能脱离自然而行动。“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斧斤以时入山林”等都有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作用。技术具有提高效率,改善人生活诸多方面的现实作用,对技术的人文关怀并非是纸上谈兵,更非“假大空”的无关痛痒之举。古代注重从人的角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将生活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提出了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具有朴素的伦理价值的伦理指导思想。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古代“仁爱”,“天人一”等多种伦理思想也对受教育的广大人民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反思
现代科技伦理的关注重点是如何妥善的处理科学技术与人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中存在着对现代科技伦理有利的活性元素,除了伦理学领域外,也可以对现代科技在生态方面、建筑方面等诸多的借鉴价值。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于中国社会实在和社会实践,抛开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无疑是不可取的。古代的“天人合一”观点和“以道驭技”、“无征不信”等有价值的科技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社会伦理、学术伦理等多方面不谋而合。将本土的、优秀的、国人易接受的理论与西方近代形成的主客二分的思想相结合,将有望创造出适用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影响深远的中国“特色”科技伦理观念。此外,解决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问题理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建立其符合社会事情和国人情怀的,施之有效的伦理规范和准则。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启发意义,推动其理论中的“活性元素”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万球.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2]陈萬求.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M].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陈谷嘉. 古代伦理哲学[M]. 人民出版社, 1996.
[4]李承贵. 古代思想的当代困境及其化解之道[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32-36.
[5]邢兆良. 墨家科学思想分析[D]. 1986.
[6]谢清果. 道家科技思想及其范畴研究:以先秦两汉为主体[J]. 2007.
[7]邹秀季. 公与私:孟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再诠释——以"窃负而逃,封之有庳"为中心[D]. 2010.
[8]杨怀中. 科技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 23(002):93-96.
[9]杨怀中. 科技文化进化及其伦理价值认同[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04):27-31.
作者简介:褚浩宇(1996-),男,河南南阳人,中原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与伦理问题研究。指导老师为虎业勤教授。
(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州 450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