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预计年薪的纳税无差别点节税技巧

时间:2024-04-24

摘要:我国现行工资薪金实行七级超额累进税,非特定行业正常工资按月计算纳税,年终奖又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并按特定方法计税。在现行税制下,如何让自己的工资薪金最大限度地节税?本文通过工资薪金纳税无差别点模型,结合逐次测试法,从而确定不同工资薪金水平的纳税无差别点,为纳税人合理选择工资薪金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计年薪;年终奖临界点盲区;纳税无差别点;节税筹划

一、纳税无差别点模型设计

(一)纳税无差别点的概念

工资薪金的纳税无差别点,近义于不同筹资方案的成本无差别点,是指在一定的工资薪金水平下,两个不同的工资薪金分配方案,税收成本相等且为最小时的极值点。

(二)纳税无差别点的内在机理

之所以在一定的工资薪金水平下,不同的分配方案,可以找到税收成本最小且相等的无差别点,原因在于:

①均衡每个月工资薪金可节税。我国的工资薪金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非特定行业正常工资按月计算纳税。显然,非特定行业纳税人,只要能合理预计自己的年薪水平,并设法均衡分配到每一个月发放,可以有效防止因每月薪酬波动而缴纳不必要的“超额税”。

②年终一次性奖金特定的计税方式,产生纳税临界点及盲区。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税时,适用税率按除以12的商数确定,可以大大降低税率,起到节税作用;但税额计算时,只能扣除1个速算扣除数,与平均到12个月计税相比,少扣了11个速算扣除数,又会增加税额。适用税率与税额计算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学逻辑缺陷,从而形成180000元、54000元、108000元、420000元、660000元、960000元六个年终奖临界点,同时在超过每个临界点的一定区域内,形成(18000- 19283.33)、(54000-60187.50)、(108000-114600)、(420000-447500)、(660000-606538.46)、(960000-1120000)六个盲区。按临界点发放年终奖,可以发挥最大的节税效果,若误入盲区,则会掉入纳税陷阱,大幅增加纳税成本,得不偿失。预计年薪纳税无差别点的测算,则可使纳税人对年终奖特定计税方法取利舍弊,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年终奖临界点,最大限度节税。

(三)纳税无差别点模型设计

设预计年薪:Y

全年“三险一金”等免税项目及免征额合计:C

预计年应纳税所得额:X=Y-C

预计月应纳税所得额:x=X/12

纳税无差别点年应纳税所得额:Xi

纳税无差别点年薪总额:Yi=Xi+C

方案1:

临界点年终奖:P1

年终奖适用税率:r1

年终奖速算扣除数:b1

工资适用税率:R1

工资速算扣除数:B1

纳税无差别点年应纳税额:T1=[(Xi -P1)÷12×R1-B1]×12+P1×r1-b1

方案2:

临界点年终奖:P2

年终奖适用税率:r2

年终奖速算扣除数:b2

工资适用税率:R2

工资速算扣除数:B2

纳税无差别点年应纳税额:T2=[(Xi -P2)÷12×R2-B2]×12+P2×r2-b2

当T1=T2时,

即:[(Xi -P1)÷12×R1-B1]×12+P1×r1-b1=[(Xi -P2)÷12×R2-B2]×12+P2×r2-b2

纳税无差别点:Xi=(R1P1+12B1+r2P2+ b1-R2P2-12B2-r1P1-b2)÷(R1-R2)

上述公式中,P2>P1,则R1>R2; R1≥r1;R2≥r2

二、纳税无差别点计算测试

(一)纳税无差别点测算方法

①预计年薪,减除相应的免税项目和免征额,得出年应纳税所得额,再将年应纳税所得额换算成月应纳税所得额;

②根据工资薪金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在月应纳税所得额0元及以下至160000元及以上范围内,即扣除年终奖(0元-960000元)后月应纳税所得额0元及以下至80000元及以上范围内,计算无奖金时年税额、发放不同年终奖时年税额,并计算出不同年终奖方案的节税区间;

③查找节税区间,当前一个年终奖方案节税区间的起点金额高于后一个年终奖方案,而其节税区间的终点金额低于后一个年终奖方案时,则说明两个年终奖方案存在纳税无差别点;

④根据纳税无差别点计算公式,计算出年无差别点应纳税所得额Xi。

纳税无差别点测试结果,见下页表1所示(因分级分层逐次测试繁复,文中仅列示测试简略表)。

(二)纳税无差别点测试结果

根据纳税无差别点测算表1,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相应范围时,每每两个不同的年终奖方案会出现纳税无差别点。

①当78000∠X≤108000元时,年终奖18000元与54000元两个方案会出现纳税无差别点:

X1=(R1P1+12B1+r2P2+b1-R2P2-12B2-r1P1-b2)÷(R1-R2)=(20%×18000 +12×555+10%×54000+0-10%×540000-12×105-3%×18000-105)÷(20%-10%)= 83550 (元)

②当474000∠X≤528000元时,年终奖54000元与108000元两个方案会出现纳税无差别点:

X2=(R1P1+12B1+r2P2+b1-R2P2-12B2-r1P1-b2)÷(R1-R2)=(30%×54000+12 ×2755+20%×108000+105-25%×108000- 12×1005-10%×54000-555)÷(30%-25%)= 519000 (元)

③当528000∠X≤660000元时,年终奖108000元与420000元两个方案会出现纳税无差别点:

X3=(R1P1+12B1+r2P2+b1-R2P2- 12B2- r1P1-b2)÷(R1-R2)=(30%×108000+12 ×2755+25%×420000+555-25%× 420000-12×1005-20%×108000-1005)÷ (30%-25%)=627000 (元)

④当1380000∠X≤1620000元时,年终奖420000元与660000元两个方案会出现纳税无差别点:

X4=(R1P1+12B1+r2P2+b1-R2P2- 12B2-r1P1-b2)÷(R1-R2)=(45%×420000+12 ×13505+30%×660000+1005-35%× 660000-12×5505-25%× 420000-2755)÷ (45%-35%) =1452500(元)

三、纳税无差别点法的节税技巧

(一)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小于0时,最好的办法是让法定的免税项目和免征额充分发挥税收挡板作用,每个月均衡发放工资,不发年终奖,则全年不用纳税。对广大非特定行业职工而言,若每月工资有波动,或者安排发放年终奖,则会无端产生税款。

(二)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0-18000元范围时,只要能每月均衡发放工资,即可达到最大的节税效果。如果发放年终奖,则必须做到发放年终奖之后,每月工资的应纳税所得额大于等于0,否则会削弱法定扣除项目的税收挡板作用而增加税款。

(三)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8000-54000元范围时,首先按临界点18000元发放年终奖,剩余部分再平均发放每月工资,这样既可以利用年终奖特定的计税方法降低税率节税,又不会误入年终奖临界点盲区,使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都适用3%的低税率。

(四)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54000-83550元范围时,依然按临界点18000元发放年终奖,剩余部分再平均发放每月工资。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等于83550元时,发放18000元年终奖与发放54000元年终奖应纳税款相同。

(五)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83550-519000元范围时,首先按临界点54000元发放年终奖,剩余部分再平均发放每月工资。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等于519000元时,发放54000元年终奖与发放108000元年终奖应纳税款相同。

(六)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519000-627000元范围时,首先按临界点108000元发放年终奖,剩余部分再平均发放每月工资。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等于627000元时,发放108000元年终奖与发放420000元年终奖应纳税款相同。

(七)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627000-1452500元范围时,首先按临界点420000元发放年终奖,剩余部分再平均发放每月工资。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等于1452500元时,发放420000元年终奖与发放660000元年终奖应纳税款相同。

(八)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452500元时,首先按临界点660000元发放年终奖,剩余部分再平均发放每月工资。

(九)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620000元时,按临界点660000元发放年终奖,可达到年终奖特定计税方法最大的节税额101755。

(十)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920000元及以上时,按临界点960000元发放年终奖,最大节税额101505元,依然小于按临界点660000元发放年终奖的节税额,表明660000元与960000元年终奖方案,不管年应纳税所得额有多高,都没有纳税无差别点,按临界点660000元发放年终奖,是利用现行年终奖特定计税方法节税的极限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 9号,2015.1.21.

[2]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206号,1996.11.13.

[3]邱正山.年终奖临界点税法盲区“扫盲”难吗?[J].经贸实践,2015(14).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