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创新教学

时间:2024-08-31

王晓玲

摘 要: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将这一理念践行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积极探寻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以高效率的教学实现学生高效率的学习。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小学科学教学入手,探讨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们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小学生;教学

新課程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建高效学习课堂,助力学生高效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要要精心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小学生是科学素养,

一、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些知识都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科学这门课程来说,要想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就需要以生活为本源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纺织材料》,为了让学生们熟悉常见纺织材料的种类,牢牢掌握不同纺织材料织成的衣物的特点。在本次课堂上,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们的生活,让学生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多种感官去认识纺织材料。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播放现代生活中各种潮流服饰、床单、窗帘、玩具等,由此带来学生们走进生活中的纺织物品。教师:“你知道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吗?为什么它们能如此好看,能够做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出了“材质材料”这一话题。随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们观看关于衣服面料发展的图文资料,请学生们想一想:从古代到现代我们的衣服面料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学生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影视作品都知道,原始人最新用树叶当做衣服,古代人学会了纺织,然后我们开始用棉花、丝绸、蚕丝等天然材料织成布做衣服。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一些人工合成的材料引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纺织业材料,其中都有哪些呢?带着这样的兴趣,学生们主动走进了本课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交流研讨,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在新的时期下,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适应这个知识更新换代加速的社会。为此,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们创设更多交流研讨的空间,鼓励学生们去多思考、多交流,充分发挥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碰撞中激发思维、产生灵感,自主探究相关知识。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并运用文字、图表等将自己的观察过程和数据记录下来,对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进行交流研讨。为了帮助小学生去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我特别开展了一个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自己在校园之中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进行了交流和分享。我问学生们:“为什么你觉得它就是有生命的呢?”学生们一边思考,一边举例向大家去证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在讨论之中他们共同归纳出有生命物体的相同之处,如能够生长、能繁殖后代、需要进食、需要呼吸等。在交流研讨中,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学生们互相指出对方结论的不足,互相启示和提出建议,最终得出了结论: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如植物和动物,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如石头、课桌,有生命的物体有一些共同之处。

三、实践探究,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不仅仅需要大脑,也需要学生们动手操作。特别是对于科学这门实践性学科来说,更是需要学生们手脑并用,自主设计实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才能深化他们对科学知识和规律的认知。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纺织材料》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识别羊毛面料”,我鼓励学生们去搜集一些生活识别羊毛制品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了“看标签”,能够了解其中的成分。教师:“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衣服制品都有标签。你还有其它的办法吗?”此时,有学生提出了“火烧法”,即要用烧的办法来检验是否是纯羊毛制品,并亲自去设计了实验,做了一次检验羊毛的实验。学生们用打火机烧毛线,通过辨别其味道来进行鉴别。如果烧后有烧头发的臭味,就说明是纯毛的,若是烧完冷却后是黑色固体硬块,则说明是化纤的。实验过后,学生们还写了实验报告,得出了相关结论。可见,在小学科学探究中离不开实验,离不开动手,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去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才能强化其实践素养。

总之,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助力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郝秋菊.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华夏教师,2018(25):91-92.

[2]周文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84-8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