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4-08-31

白姣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他是学生文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必经之途。随着新课改带来了教学改革的大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也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之事。新的作文教学理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上,注重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为学生做好素材积累,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点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因其对学生能力的综合性要求成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正是由于其这个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作文上的表现都显得不佳,成为了一大教学难点。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分为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新意和文学性差这三点。究其原因,在于以往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過于落后,没能抓住小学学生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方法不正确。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入手,彻底扭转以往作文教学的颓势,打造学生喜爱的作文教学。

一、主题贴近生活,激发真情实感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写作教学改革,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作文主题的选择上入手,鼓励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自己真实体会过的情感。作文情感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太少,对于很多作文主题中所要求的情感没有实际体会,只能胡编乱造,这样的作文显然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应该在主题选择上多用心,多选择一些学生有共鸣的主题,帮助学生在作文主体中找到生活经历的影子,从而“写真事,表真情”。

比如,在“习作:猜猜他是谁”这一写作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写与自身生活经历有关的人物。鉴于小学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一些常见的生活情景出发来进行写作,写一写做家务时的妈妈,写一写下班回家显得十分疲惫的爸爸。这些生活情景是学生日常经历过的,而通过对这些情景的描述,学生就能够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而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作文中了。

二、注重素材积累,鼓励生活取材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写作教学改革,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取材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搜集作文素材。作文缺乏新意的问题换种说法不如说是学生不知道在写作时写什么,只能靠着想象编写,而由于小学学生思维简单,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会有很高的趋同性。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要落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最为丰富的素材库就要属个人的生活经历了。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树立起从生活中搜集素材的意识,看到美丽的景色、遇到有趣的事情都要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样当写作时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而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作文也就不会出现重复的现象了。

比如,在“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写作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拿出素材记录的本子,在本子上找一找自己的生活中都有那些可以用到的素材。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公园游览的一段经历可以用上,写一写鸟鸣、青草和流水,歌颂一下大自然的美丽;而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在放学路上的发现可以用上,写一写路上欢笑的路人、五彩的灯光,赞扬一下生活环境的美好。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就自然不会出现重复了,而写出的作文也就会显得新奇有趣。

三、开展名篇仿写,提升文学素养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写作教学改革,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对一些名家名篇进行分析和仿写,体会其中蕴含的写作技巧,在教学中一点一点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性差的问题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因为小学学生学习时间很短,知识水平还很低。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就不重要。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从小学就要开始的,给学生以熏陶,为学生将来的提高做准备。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简单地分析一些名家名篇,教学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为学生的作文增添一些美丽的色彩。

比如,在“习作:这儿真美”这一写作练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富有色彩,教师就可以从《北京的春天》中选取一段给学生分析一下。在“甚至连花坛的泥土上的小草们也举起淡黄色的小花伞”一句中就用了拟人的手法,学生们就可以学着运用,在描写景色时写一些“路边的小树也换上了新衣服”这样的话语来为作文增光添彩。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写作教学改革,首先要在主题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写真事,表真情”;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素材积累,让作文变得富有新意;最后还要通过对一些名家名篇的简单分析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梦奇.立足于生活的土壤,培育出语文的种子——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9(19):84.

[2]贾国霞.怎一个“效”字当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84-8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