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黄银香
摘 要:桂西北地区坐落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壮族作为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山歌文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借助山歌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对于当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影响,桂西北壮族山歌的传承受到影响。为实现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应當将传承路径创新重视起来,推动文化的延续。
关键词:桂西北;壮族;山歌;传承
桂西北北地区形成独特而灿烂的壮族文化,壮族山歌作为其中的一朵奇葩,是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但当前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受到经济因素以及流行音乐的影响,壮族山歌的传承面临着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为推动当地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利用壮族山歌构建其地方特色文化,应当将山歌传承路径创新重视起来,在实践中做好山歌保护工作。
一、桂西北壮族山歌传承的意义
人是文化的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形成了文化,使人自身以自己创造的符号化为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人只有在从事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1]。山歌作为文化表达的具体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背景下,文化能够对当地的歌曲产生影响。地方文化与地方音乐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在文化大背景下音乐才能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否则音乐只是单纯孤立的声音。桂西北地区聚集着多个少数民族部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独特的山歌文化。通过对桂西北壮族山歌的有效传承能够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具有积极意义。
二、桂西北壮族山歌发展现状
(一)桂西北壮族山歌音乐特点
壮族山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音乐文化,本身对于山歌具有明显的喜爱,在生活中以歌传情,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韵味的民歌传统文化,由于桂西北地区壮族人聚居地属于丘陵山地地形,气候整体温和湿润,壮族人代代传承的过程中,本身生活简单朴素,在山歌内容传承上较为直接,在语言上同时具备当地语言特色与南方口音,从而形成了绵长高扬的山歌音调[2]。桂西北壮族山歌在曲调旋律上通常不具备高音区,节奏感较为自由,在首歌中往往会根据自身想表达情感的不同以及个人嗓音特色进行节拍调整,并灵活运用各类节拍,甚至会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进行即兴编创,整体输出较为平稳流畅。
(二)桂西北壮族山歌种类
桂西北山歌种类多样,意识形态具备独特特色,根据自身情感表达的不同音乐风格也有所不同,同时具备奔放高亢、深情款款等不同特点,包括柳郎咧、细化歌、刘三姐民歌等。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往往以歌传情,通过歌曲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同时对民歌具有深沉的喜爱,将歌唱作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审美活动,具有寓教于乐于歌的特点[3]。在情感表达上,题材选择较为丰富,内容贯穿生活中的大小事,包括恋爱、农耕、山水、迎客、警世等多种体裁与内容,并跟随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歌声传达自身价值观念。
(三)桂西北壮族山歌的多声部山歌
广西境内壮族山歌遍及多个地区,多声部山歌在柳州、河池、百色等地流传较为广泛,在不同地区受到了当地文化特色以及发展情况的不同,不同地区山歌的声调也有所不同。但在山歌表演过程中,往往以对唱为主,具有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这类山歌风格独特,通常会围绕着主旋律前进,在音调高音起伏中带给聆听者独特的音乐体验。
三、桂西北壮族山歌传承现状
(一)山歌逐渐消亡
桂西北壮族山歌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山歌来表达自身情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记录与表达,大多数人民借助即兴创作的形式,用歌声进行交流。伴随我国整体劳动方式的优化,桂西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产生一定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山歌存在消亡情况[4]。虽然在某些大型仪式上,敬酒歌、拦门歌、上轿歌等山哥仍然存在,但同样也面临着一定消亡的危险。当前大部分壮族人民开始逐渐放弃用歌声表达的习俗,仅仅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进行山歌传唱。客观来看,山歌传承范围较窄,传统文化出现严重的失落感。另外壮族山歌通常由当地人民作为歌手进行传唱与创作,往往缺乏相应的纸质材料记录,一旦人们在生活中不再传唱山歌,就会导致山歌消亡。
(二)现代文化冲击
伴随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壮族人民的生活形式发生一定改变,现代文化对壮族移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冲击,大多数年轻人在生活中更加偏爱于现代通俗流行歌曲。同时伴随老一辈歌手的逐渐离去,民歌也随之产生消亡。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桂西北人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一定改变,更加具有商业气息,文化传承生态发生一定改变。同时在现代冲击之下,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形式产生一定改变,民歌不再是唯一的情感表达与交流方式,民歌本身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受到破坏,大多数年轻人开始抛弃以歌传情的表达方式[5]。另外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通话的普及,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直接沟通,而非利用歌唱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民歌不再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缺少传承人才
文化传承需要人才的支撑,目前由于当地壮族人民日常交流方式与劳动形式的转变,其不再将重点放在民歌的学习上,在日常生活中忽略山歌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伴随一代又一代壮族歌手的去世,壮族山歌出现严重的没落。在当前年轻人作为音乐传承的主体,其往往更加喜爱具有强烈节奏感的现代歌曲,而忽略传统音乐文化[6]。而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存在部分壮族人民走出自身生长地而进入城市进行打工的情况,壮族山歌传承人才逐渐流失。
四、桂西北壮族山歌传承路径
(一)做好山歌研究与保护工作
伴随壮族山歌歌手的一代代更替,原本口口相传的山歌传承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文化传承的实际需要。为推动壮族山歌适应民众实际需求,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借助多种形式实现山歌的有效传承与保护,从多角度出发,在了解壮族独特民族风情的同时,实现音乐的有效记录与创新,发挥民族特色,实现山歌有效传承[7]。
在传承与研究过程中,首先应当积极收集当前现存的归西北藏族山歌,并对其进行研究。壮族山歌成长于丘陵地区,主要被用于情感表达与生活交流,因此其歌曲形式较为自由松散,具有独特特点,同时传承广度较大。在进行歌曲收集过程中应当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全面收集,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化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錄音与曲谱记录保存山歌形式,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其次对自身所收集的桂西北山歌进行整理与保存是应当根据其音乐特性,从使用途径、发展脉络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分类与保存,实现山歌的系统化收纳。再次,需要注重音乐的创新,发挥山歌原本以歌传情的作用时,将其普及到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与当地的山歌歌手手联合,结合当前具备的曲谱对山歌进行再创作,将具有民族特色与积极意义的山歌进行创新改变。
(二)挖掘山歌文化魅力
山歌本身具有自身独特魅力,虽然当前现代通俗音乐对山歌的传承造成一定冲击。但客观上来看,现代思想的开放更加追求情感上的自由,山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代青年男女情感表达的需求,但由于山歌本身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无法对现代年轻人造成全面冲击,因此也难以使年轻人感受到山歌文化的魅力。因此当地应当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山歌文化魅力,激发当地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实现山歌的有效传承[8]。
贵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促使壮族人民产生独特文化,当地政府可以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出发,结合当地需要进行山歌艺术节,选择多种形式将山歌文化呈现出来。在山歌艺术节中,又能邀请当地专业的山歌歌手进行表演,同时也可以将山歌对唱、以歌会友等形式融入到音乐节之中,实现桂西北民歌的继承与创新,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一个接触山歌的平台,发挥其对当地人民的积极影响作用,使其主动传承山歌文化。另外也需要注重山歌文化影响力的拓展,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将音乐节宣传出去,吸引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到山歌文化节中,接触桂西北壮族山歌文化,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将文化节与当地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商业模式,建设起独特的品牌效应,在刺激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避免当地年轻人才流失,促进山歌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三)培养山歌传承人才
音乐传承需要人才的支撑,针对山歌传承的实际需要,当地可以将音乐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使学生具有更多了解与传递本土音乐文化的机会。将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培养专门人才,而在此过程中需要学校结合当地民歌特色进行音乐教材编著,通过编制具备本地音乐特征的教材,将桂西北壮族民歌引入到课堂之中,实现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团队建设,鼓励音乐教师学习桂西北民歌,并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演唱,发挥教师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推动壮族民歌传承。同时在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当地音乐人教师的作用,同时也应当从当地情况出发,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山歌表演者、歌师、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当地文化研究者或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到校园之中进行文化表演,对孩子们形成积极影响,实现桂西北壮族山歌的有效传承。
山歌本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只有在地方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体味并传承独特的山歌文化。因此,在传承人才选择中还需注重当地文化环境建设,在居民日常生活中,鼓励其用山歌来表达自身情感。例如,并在中小学从设置专门的山歌课程直接能够感受到山歌文化,并在整个文化的熏陶下,具备用山歌来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学校可以与当地本身具有山歌传唱能力的优秀歌者联系,引导其与孩子们一同唱山歌,在生活中创设良好的山歌传唱氛围,从教育层面与生活层面实现山歌的代代相传。
结束语
通过桂西北地区山歌的传承,不仅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水平的提升。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当深入研究当前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从实际出发做好山歌研究与保护工作,充分挖掘山歌的文化魅力吸引社会的关注,并积极培养相当传承人才,实现桂西北壮族山歌的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其对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意义,实现当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德.在职业教育中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8:92-93.
[2]唐紫盈,吴乾康.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J].当代音乐,2020:72-73.
[3]薛海珍.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J].北方音乐,2018:57.
[4]陈超.基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训基地”平台的专业教学实践[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237,239.
[5]陆宗武;.桂西南地区壮族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探究[J].戏剧之家,2019:9-12.
[6]黄春红.广西巴马壮族山歌歌师传承与发展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86-90.
[7]梁军[1] ,沈林[2] .广西高校传承与创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究[J].高教论坛,2018
[8]黄立安;.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分析——以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节传播为例[J].传媒,2019:82-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