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情促教 以境优教

时间:2024-08-31

鞠升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境教学以其独特性、优越性频频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情境教学法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含义。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切实融入高中语文教育中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情境教学

引言

建构主义者在研究中表明: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将知识教学融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如此,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自身的求知欲望得以唤醒,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还极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借助多种手段,精心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激活自身的语文学习兴趣,并在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1]。

一、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如若将情境教学模式分为两部分,那么教学则代表模式的基础,情境则是核心内容。情境教学的出现是因为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基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融入新的教學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情境教学法,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活跃且快乐的教学氛围下开展学习,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标。顾名思义,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围绕情境主题开展教学,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情感和认知的重要性,由情感驱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2]。情境教学法中所强调的情感并非毫无逻辑可循,情感需要依托已经存在的教学载体来展现,而情境中的“境”便可理解为教学的载体。将情境教学法切实融入高中语文教育中,不但符合教师教学要求,还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学习,进而完成阶段性的能力提升。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途径

(一)结合标准创设教学情境

1.依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情境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所服务,旨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之前,应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内容等,精心设计出科学的、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否则,一旦教学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就会制约情境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3]。

2.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应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与其相关的教学情境。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究,最终实现高中语文的高效学习。否则,一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制约情境教学的应用价值。

3.坚持灵活性原则。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为了提升情景教学的有效性,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还应摒弃“反复运用同一情境”的现象,必须要坚持灵活教学的原则,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灵活设计出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导入交代环境

导入环节对学习具有启动和统领作用,在学习之初,学生的情感、思维是否能进入到与所学内容对应的氛围中,对其后面的解读质量有直接影响。同时,导入也是对学习态度进行预设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是积极的,是其能否能够集中精力于学习的关键。所以,一般来说,在导入环节创设的情境主要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整体氛围、交代大环境和引领学生的学习心态[4]。

比如,学习《桂枝香·金陵怀古》,有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南京周边的晚秋风景:宽阔的江面、叠翠的远山……这个情境显然与词的上阕内容完全对应,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所描述的场景画面。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这首词的精神重心(学习的重点)并不在“千里澄江似练……酒旗斜矗”上,而在“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一句,通过江山美景来反衬出官宦们家国情怀的丧失。当学生观看了教师所构建的风景情境后,其思绪就会沉浸于对祖国河山美景的欣赏上,心情是偏于愉悦的,在这种情绪下,很难在解读下阕时回到悲叹繁华落去的心态中去。这样,对于感悟这首词的思想内涵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起到了阻碍、干扰的反作用。因而,这一课的导入情境,可以跳出作品的时代背景,将情境重心放在情感上。选用抗战时期上海或重庆一些娱乐、交际场所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影视剧场景,再加上前线战士们浴血奋战的镜头。通过这个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到“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环境中,使之思维重心放在“谩嗟荣辱”上,为后面的有效解读奠定情绪和思维基调。

(二)设计教学问题,加深课文理解

在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确立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能力形成问题思考,从而推动情境的进一步升华,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

在开展《故都的秋》一课教学时,在学生已经对文章形成初步认识并进入到教学情境后,教师需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为何作者先对江南之秋进行描写?文中所述的‘不远千里’又有什么含义?”利用提问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了解文章所述的内涵,通过阅读和思考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学生已经能够适应问题教学后,教师需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共情迁移,组织学生思考课文的真实情感,达到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在未来的阅读和写作中,利用文笔表达自己的热情。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情境教学法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将高中语文与情境教学切实融合,为学生打造更为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康赞.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20(29):17.

[2]肖金艳.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20(13):223-224.

[3]卢静.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2020(15):106.

[4]赵米霞.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0(03):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