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

时间:2024-08-31

毛秀英 卢晓燕

摘 要:由于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当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现象发生率正逐年增加,已变成倍受重视的公共现象。而青少年正处在心灵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心理状态将会影响成长后的身心健康与生存品质。因此进行合理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对促进孩子们发展自我潜能、发展健全人格、建立诚信品格、培养良好信念,不可或缺。就当前学校按照心理专业核心素养标准展开的课程变革潮流分析,目前学校校心理与健康课堂正面临着健康专业内涵缺乏建立的基本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引言

据二零二一年公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表明,尽管中国青少年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心理素质,但还面临着若干问题有待解决,即对心理基础知识掌握缺失、知识结构失调,严重影响了中国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高;中国青少年对掌握和使用心理技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调控心态的有效方式掌握有限;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深受父母、校园、社区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心理认知了解深度、心理求助态度等方面都有着显著不同。

一、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应体现对心理健康素养发展的服务性

课程核心素质,是指学生通过对某课程的修习所逐步形成的重要能力、必要品德和价值理念,既是课程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又是课程教師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贡献。而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其课程核心素质也应当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毫无疑问,心理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所要表达的教育价值,正是为了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发展[1]。也就是说,评估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合理,就要看它对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发展是否具备服务性。

(二)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应体现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发展的关键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步入了发育期。而对于由稚嫩向成长转变的人生发展阶段,学者林崇德博士指出,这一生活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灵形象很不确定,且可塑性大,这是心灵成长前波动不定的时间。同时,另外一项应该重视的事情是,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从青春期后开始就逐年升高,青春期阶段是精神疾患发生的最高峰发展阶段之中。所以,促使学生成功渡过动荡不定的青春发育期,以及降低精神障碍对中学生的危险,应当成为建立中学心灵与健康课程核心素质的关键问题。

在体现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的重要特点上,需要从关键内容和关键时期这二个方面来掌握:(1)关键内容。即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的基本内涵必须是在生命生长发育时期不得疏漏,以及对个人的终生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2)重要阶段。即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核心素质的最需要且最有利于在中学阶段得到训练并形成的素质。错失了这一关键时期,某些素质的培养就无法弥补,从而使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变成一生发展的障碍。

(三)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应体现心理健康学科的独特性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校园家庭教育干预是提高个人的健康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是进行教育干预的形式。它是高等学校设置的专门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发展方面应当有其特殊性,即有着区分于高校其他学科的区域,又有着区分于心理健康素养提高的其他途径[2]。

心理课程的特色可在二个方面得到反映:(1)特殊的教育价值。即心理课程在发展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所具备的特殊价值。(2)独有的课程思维。即为实现特殊的教育价值,所遵循的独有的课程思想与学科实施方法。

二、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知识与运用

心理健康的知识运用体现的是初中生在健康学科核心素质与认知层次上的发展状况。学术界中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身心健康是指一个积极的心理状况。也因此,学者卢家楣认为,身心健康是指一个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這种状态下主体心理能进行良性的适应,能发挥身体潜力,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怎样提高自已以及同龄人积极向上的心理?这种提问的内在实质就是提高自已和同龄人拥有更积极向上的心理状况的方式,包括了主动意识、主动情绪情感和主动行为习惯三种层次的心理培养方式。据此,心理健康的知识与运用是指初中生根据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境,对身心健康的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式的掌握。

(二)自助助人的倾向与自觉

自助助人的倾向与自觉所表达的,是初中生在心理与健康学科基础素养以及在意识方面的现状。中学生的这一态度并不能够经由教师单纯教学而形成,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情景的亲历实践,才可以在意识趋向上得到理解,在情感趋向上受到感动,在行动趋向上得到鼓舞。而中学生则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对丰富的实际情景的反复实践,才可以产生对自助助人的自主认知和自助助人的行动能力[3]。

所以,自助助人的倾向与自觉可表现为:中学生在学校心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观察、角色扮演、心理问题处理等亲身参加的心理教学活动,在提高自己和伙伴的心理状态以及在面对自己和伙伴心理问题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志和行动能力。

(三)积极思维的操作与品质

积极思维的操作与品质体现的是初中生心理与健康学科核心素质,在意识层次上体现出来良好的精神活动状态和社会稳定特性。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特征定位于正向、主动、建设性,而根据积极思考的三个形态——概念形态、判断形式、推论形态,积极思考又可细化为全面思考、多元思维和希望思考。

积极思考的内容包括关于整体思考的要点、多元思考的要点以及希望思考的要点。中学生通过心理课程不同主题的教学,对学校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景的亲历参与,逐步形成积极思想品格,即健康的整体思想、多元思考与希望思想。

结束语

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不但要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必须掌握中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引导进行教育。本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性别差异使读书的方法与理解能力出现了偏差,提醒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心理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崇德,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金凤,刁华,蒲杨,等.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7).

[3]吴增强.医教协同: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