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庆山
摘 要: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教育学界的研究热点,以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已成为国内的必然趋势。语文校本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媒介”。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语文
核心素养的提出,反映了社会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具体落实核心素养于学科教学的主要课程。校本课程做为国家与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在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既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又是核心素养科学化的具体体现,意义重大。结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素养的强调,笔者认为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是以言语为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因此,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与本质,“语言性”是语文学科的最本质的特性。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新课程标准从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强调学生主动积累,形成个体经验,发展交际能力。语言建构是语言习惯的输入,是基础。语言运用是言语经验的输出,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中。语文中的修辞、成语、典故等书面语,对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熟练运用词汇、成语、典故,修饰自己的写作,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系。
二、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语文涵盖语文与文字,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第二,语文是与人交流、自我表达的工具;第三,语文是传承文化、传递社价值观的工具。而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语文不仅教会学生语言文字,如何与人交流,更重要是它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而积极向上的思维品质正是学生理性思维的前提。语言做为思维的载体正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主要指学生五大思维方式的均衡发展,和思维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的品质提升。初中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对语言文字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力和敏感度,对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由于长期接受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方面显得不足。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在学生语言建构的基础上,以适当难度的思维训练,和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迎接思维的挑战,让思维走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引领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要认识并汲取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精华,并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培养高尚情操。由此可知,语文“人文性”注重的是,学生感知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精神与文学魅力。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人文底蕴的解读是:人文积淀要求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精华有所积累与沉淀,并能掌握最基本的人文思想中的认识与实践方法。审判情趣要求学生对艺术有一定的感知和欣赏评价能力,理解并尊重其多样性与创意发现,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这一素养对学生要求与语文“人文性”不谋而合,都要求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具有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引领学生学会“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学习中能做到审文学作品之美,能领悟汉字汉语的形音义之美,能多角度鉴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品位;能在感悟与鉴赏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表达来创造美。审美鉴赏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审美创造是审美鉴赏的发展,二者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活动。
四、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是母语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历史,传承着文化。学习语文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对自己国家的文明文化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热情,使学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而核心素养中的国家认同这一重点是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尊重并保护国家历史及传统优秀文化,拥护党和国家决策与理想,有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斗的信念与决心。二者之间有相同的方向与目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关键点所在。“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新课标中主要是指传承本民族各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理解和借鉴他国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是本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特殊符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保持民族人格,传承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要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明確语文教学的较高追求应当是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汉语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认知到,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理解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和包容他国文化,可以为保持文化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编号1604354)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N].人民教育.2015(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