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怀教育视角下的初中师生沟通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8-31

袁娇娇

当前,我国正贯彻落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教育的内容、形式在更新,师生关系被重塑,初中阶段的师生矛盾突出,许多学生出现不满、焦虑、厌学等消极情绪,这与现代教育对幸福的价值追求相矛盾。关注师生沟通对于教育教学、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生沟通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不同,沟通迥异

教师的角色不同,对于师生沟通的表现也是差异明显。班主任是沟通的主要承擔者,一般会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感、心理、同伴交往、家庭关系、生活作息等。可是,非班主任老师就不一样了,主科教师一般较为关注学生的成绩,遇到学生问题,往往充当传达者,会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代为沟通解决。而副科教师由于课时和学科地位的差异,他们课堂纪律更糟,与学生的沟通更少,也很少与班主任照面,他们遇到的问题可能不直接给班主任,而是给年级负责人。以上这些现象,多数学生对此不满,他们希望老师能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走进他们,希望得到教师在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关心与指导。

(二)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技巧

师生沟通受时空场域的限制,一般多是在课堂或课下,办公室或者走廊,一对多、一对一的形式展开。交流以平铺直白的语言沟通为主,沟通语言更多是命令和控制,批评多于鼓励,很少有耐心去倾听,更缺乏幽默和启发的沟通艺术。尤其对于内向腼腆的学生,他们本身与教师沟通机会较少,而且不善于不敢于表达,难以让教师走进他们内心。

(三)沟通区别对待,有失公平

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交往机会是不均等的。正常情况,教师与班干部的交往机会多于普通学生。对于学业成功者,教师在语言互动中明显更有耐心和高期望值。对于学业失败者,教师较少给学生思索和充分表达的机会。这样学业成功者越优秀,学业失败者越失败。教师和优等学生的沟通交流频繁时,会造成另一部分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教师区别对待直接伤害没有地位的学生的感情,导致学生心理的抗拒,加剧师生矛盾。

二、师生沟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个性特质不一样,如果教师具有乐观、情绪稳定、尊重他人等特质,则利于师生沟通。反之,如果教师悲观、暴躁、易怒、刻薄,则不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和谐沟通”理论,他受罗杰斯思想的启发提出儿童天生具有理性潜质,但是这一潜质的激发需要特定的环境,如:温暖、接受、包容、支持、鼓励等,对于存在的问题则可以通过言语沟通达到合理解决。可见,教师能否做到认真倾听和回应,口头语言以及姿体语言是否传递到位都是师生沟通的影响因素。

(二)学生因素

进入初中,学生不像小学生依赖老师,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往往不主动与教师沟通,甚至不与父母沟通,有心事喜欢与同学商量,一般不求助老师。如果老师批评他们,他们的抵触情绪会更加强烈。另外,学生个性的不同也影响着沟通行为和对教师的期望。如果教师与他们心中的期待相差甚远,他们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会减弱。

(三)社会因素

学校的评价激励制度过于固定和死板,加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沉重的非教学任务,工作时间长,弹性上下班落实不到位,造成教师内耗过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较强的欲望去沟通。另外还有沟通场域的限制,除了走廊和办公室,教师很难有条件使用其他场域来进行师生沟通。家长的配合缺席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在乡村学校这一问题尤其明显。

三、师生沟通的有效路径

(一)重视学生差异

新教育改革要求更高水平的师生沟通,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不应该从自己的预订目标出发来要求学生。教师应该在沟通中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身体去感受,用学生的心灵去领悟。与学生沟通,允许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感受和不同角度的理解。不必强求学生做出同样的反应和反馈,不应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和标准来评价各种各样的学生。

(二)关注师生关系

教师一旦进入教育职业,就要明确关怀先于教书。这是教师这一职业明显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所在。尤其在当前离婚率、单亲离异等只增不减的社会中,作为教师,可能是那些贫困单亲离异留守家庭中的孩子唯一能接触到的体面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显得越发重要,这也是教师超越小我追求大我的一个动力。教师要将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物化学生,建立“我—你”关系,把学生当作自己,而不是“我—它”关系。尊重学生,形成合作关系,以此才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在沟通中自由成长。

(三)注重沟通方式

沟通是师生心灵拉近的一门艺术,值得大家去不断探索。沟通不应该仅仅是课堂上、办公室或走廊匆匆的谈话,在校期间,可以选择面对面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进行沟通,也可以不必面对面,对于一些长期问题延续的不愿意开口的学生,可以通过周记、作业进行沟通,达到古人说的“水性至柔,可以穿石”的效果。沟通无处不在,要善于抓住契机,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沟通的方式可以丰富多样,阶段性的问卷调查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沟通方式,集中了解学生某些情况,编制特定的问题采用无记名方式回答,认真分析,共性问题公开解答。教师还可以搭建沟通的平台,如班级会、校运动会、综合实践活动、红色向党活动、环保活动等等,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提高班级凝聚力,使得学生获得自我认同。尤其是2019爆发绵延至今的新冠疫情时代,学生不可避免地有了更多的居家时间,非在校期间,除了电话、电子邮箱,师生沟通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因势利导,借助班级微信群、QQ群,及时沟通,实时关怀。

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于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育,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用良好的师德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育的任何方面和过程如果缺少道德关怀,就像肌体缺血一样,引起功能障碍、器官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学生的差异性和阶段性需要教师运用灵敏和智慧去体察,选择适合的话题,打开学生的心门。

参考文献:

[1]沈贵鹏,戴斌荣,宋素珍.初中课堂口头语言互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367

[2]吉诺特.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7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