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赖春妹 卢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重点论述游戏对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旨在强调游戏对3~6岁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为参与学前教育的相关从业人员及家长提供部分参考价值。
关键词:游戏;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
引言:
3~6岁儿童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大跨步式提升,我国对于学前教育更加重视。在此背景之下,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效结合传统经验,着力开辟学前教育的全新道路。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都需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天性,而游戏可谓是3~6岁儿童学前教育的“重头戏”。目前阶段,探讨游戏对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3~6岁儿童正处于学前教育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活泼可爱,对社会充满无尽的善意与好奇。常言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要想确保3~6岁儿童后续学习生活的长效性发展,就需注重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启蒙与促进。所谓社会性,即是人在社会中因群居而交际所展现出的一切特性。这些特性可使社会中的个体之间互相产生影响,进而确保社会运转以及个体生存和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儿童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中观察、参与各类活动从而获得一定社会认知(规则、道德)、社会技能以及社会性的价值、态度和需要,并能通过这些社会影响进行独特的个体输出,展开人际交往,适应周边环境,产生社会影响,由“生物人”或“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由此可见,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给予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引导。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尤以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社会情感以及自我意识和适应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和内容。
2.游戏对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游戏是对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启蒙与促进的主要形式。3~6岁儿童犹如萌芽,正值需要悉心呵护的弱小阶段。在此阶段,儿童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微乎其微,大多以嬉戏玩耍为主,因而游戏对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最为突出。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极富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游戏,可使3~6岁儿童在寓教于乐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社会性发展。亦可说,游戏对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对于个体的人格塑造和幸福追寻至关重要。
2.1有助于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得知,人在满足物质与安全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便会更加向往精神与内心的满足。新时代的儿童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要想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更需通过情感链接帮助儿童快速融入社会集体,以此促使儿童自发性地进行自我成长和自我约束。例如,游戏进行时,基于游戏规则和游戏情境,每位儿童都需进行角色扮演,表达自己的态度、主张和意愿。同时,每位儿童还需对他人的态度、主张和意愿做出回应。在此过程中,儿童会因他人的肯定和赞美获得喜悦的情绪价值,也会因他人的否定和批评感到沮丧、伤心和难为情。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心感受可使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进而更多的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控制自私情感,分辨是非善恶,懂得营造和谐、友爱、阳光、快乐的生活氛围。社会情感是人进行生活、生产的发动力量之一。通过游戏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可使儿童更富热情、更富活力、更富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再例,游戏进行时,儿童除却互动之外,还可通过旁观触动内心情感,完成符合社会性发展的内心梳理和建设。
2.2有助于锻炼儿童的社会技能
儿童,自我意识较强,独立能力却弱。新时代的儿童,更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可以拥有更多物质、享受更多关爱。甚至会有部分家庭过犹不及,对于孩童过分溺爱,致其逐渐养成自私自利、任性妄为的恶习。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3~6岁儿童而言,除却恰如其分的帮助和关心之外,家长、教师更应饶有意识地锻炼儿童的社会技能,使其在自我付出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游戏之中,儿童可以通过手工类游戏学会叠纸、剪纸以及编织和涂鸦;通过情境类游戏学会打扫卫生、整理床铺、削红萝卜、削马铃薯以及搭建小房子等;通过文艺类游戏学会绘画、歌唱、诗词、舞蹈。诸如此类游戏,都可促使3~6岁儿童通过亲力亲为掌握部分简单而又常用的生活技能。同时,儿童也会随着生活技能的不断充实和精进变得更加自信、坚强、快乐。另外,通过游戏锻炼3~6岁儿童的生活技能,亦可助其在生活中收获更多友谊和赞美,这些积极的情绪价值更是培养3~6岁儿童意志品格的良田沃土。此外,基于游戏的虚构性和实践性,游戏进行之中也会出现偶发、突发状况,陪伴儿童进行游戏的家长或教师对于这些状况做出的应急处理都可促使儿童学会一定社会技能。
2.3有助于塑造儿童的社会认知
3~6岁儿童天真烂漫、拙朴自然,其本性之美好如天地之初开、日月之初转,清朗澄明。但是,人类社会亦如天地日月,有其规则、有其秩序。3~6岁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更需通过学前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启蒙,以此塑造3~6歲儿童的社会认知,使其言行举止符合文明社会的规则和秩序,从而在未来的成长中获得更多自我实现和造福社会的机会与力量。常言道,百年大计从娃娃抓起。但是,对于3~6岁儿童的启蒙教育,如若过于严肃则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游戏则是塑造3~6岁儿童社会认知的最佳方法。例如,游戏进行时,所有儿童都会根据游戏规则和目标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动。在此过程中,每位儿童又会根据对于他人表情、行为、以及言语的推断做出自我表情、行为以及言语的转换。这种由观察到推断再到转换的过程便可有效塑造儿童的社会认知。长此以往,儿童不仅可以通过游戏释放天性,获得快乐,同时也可积淀更加清晰正确的社会认知。这种游戏带给3~6岁儿童的积极作用,更可帮助儿童开发智力,提升情商,助其拥有更加轻松自如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游戏就是惯常社会活动的模拟与仿真,就是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必要实践。
2.4有助于唤醒儿童的自我意识
3~6岁儿童在生活中的大多事情皆由父母、老师进行决定。这种做法往往出于父母、老师对于3~6岁儿童的关爱与保护。但是,3~6岁儿童作为生命的个体,要想获得健康成长,更需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决定着儿童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和行动能力。如若对于3~6岁儿童一味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无巨细地进行保姆式服务,则会致使3~6岁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多局限于生存本能。这种现象对于3~6岁儿童的益智启蒙极为不利。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投入更多的自主情绪和自主行为。例如,3~6岁儿童最喜欢玩的拼装游戏。游戏之初,家长拿出事先准备的纸板和软管以及其他辅助工具,陪伴儿童一起拼装喜欢的动物形象。在此过程中,儿童就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兴趣预先设想喜欢的动物形象,如大恐龙、小花猫等。喜欢的动物形象确定之后,家长再可根据儿童的自主想法,从旁协助,共同拼装。此类游戏可使儿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产生更多的思考与表达并在这些思考与表达中逐渐认识自我。与此同时,家长也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并且据此为其提供发掘潜力、培养特长的对应条件。世界因多元而缤纷多彩,通过游戏唤醒儿童的自我意识,可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创新力量。
2.5有助于涵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整个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纲领与准则,例如,文明礼貌、勤俭节约、仁爱互助、诚实守信。涵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可使人类在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随心所欲不逾矩。3~6岁儿童,在其学前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更需通过游戏涵养道德品质。例如,幼儿园中组织脚踏车速度比赛的游戏,所有选手出发之后,作为观众的儿童应该为其加油助威以示尊重。同时,无论比赛选手获得何等名次,其他儿童都应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游戏精神对其进行赞美或鼓励。另外,如若比赛选手在其游戏过程中出现意外摔倒或受伤,其他儿童也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救护”。诸如此类游戏,都可帮助3~6岁儿童在欢声笑语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作为观众的儿童也会在比赛氛围的感染之下变得更加勇敢。由此可见,游戏对于涵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大有裨益。除却校园中的游戏之外,儿童放学之后也会在家长的监护之下进行游戏,这些游戏大多为儿童对于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的角色扮演。例如,三五位儿童一起模拟在幼儿园上课的情景,其中一位儿童扮演老师的角色,其他儿童则齐喊“老师好”……紧接着扮演老师的儿童又会对其中某位儿童提出表扬……,天色晚矣,儿童们就会共同约定明天再玩的地点和时间。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约定均可培养儿童守信用、重承诺的道德品质。
2.6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
儿童终会进入校园,走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3~6岁儿童,即便是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大、中、小班的幼儿园生活,也需一定的适应能力。要想3~6岁儿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园中吃得香、睡得好、玩得高兴,喜欢上幼儿园,就需有效锻炼儿童的适应能力,使其快速融入集体,在集体中感受自我的存在与价值。这种适应能力和儿童对于外界环境的信任,单靠教师、家长的耐心劝说很难见效。但是,顺应3~6岁儿童的天性禀赋,无论是在家或在幼儿园,家长和教师都充满耐心、爱心、责任心的陪伴儿童进行游戏,使其在游戏中感受环境,了解他人,学会表达,就可有效降低儿童对于外界环境和他人的恐惧,进而更加自信、开朗、活泼、坚强,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例如,日常教学中,教师组织儿童进行小厨房做饭游戏、小房子搭建游戏、小白兔急诊游戏,就可很好的锻炼儿童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3]。其中,小厨房做饭游戏、小房子搭建游戏主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小白兔急诊游戏由于氛围紧张、环节紧凑,则能有效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毋庸置疑,准确的表达、恰当的协作……,都可帮助儿童更好的适应各类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由“生物人”或“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游戏对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为:有助于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有助于锻炼儿童的社会技能、有助于塑造儿童的社会认知、有助于唤醒儿童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涵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因此,参与3~6岁儿童学前教育的从业人员及家长应该尊重儿童,关爱儿童,在游戏中践行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夏颢溢.幼儿游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与发展趋势——评《儿童游戏通论》[J].中国教育学刊,2021(3):1.
[2]陶小娟,汪晓赞, Jacqueline D.Goodway,等.3~6岁儿童早期运动游戏干预课程设计研究——基于SKIP的研究证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2):90-104.
[3]孟奕彤,索長清,高一波.建构游戏对3~6岁幼儿学习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20(9):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北海职业学院科研类项目“北海市农村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2YKY1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一作:赖春妹,1981.9,女,汉族,本科,广西北海人,幼儿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工作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通讯作者:卢珊,1984.1,女,汉族,广西北海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工作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