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河南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时间:2024-08-31

任旭 李晓莉

摘要: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河南省乡村振兴发展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河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之间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在河南省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着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数字金融人才少、基础设施普及度不高和产品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并结合河南省内乡县、兰考县和确山县的数字普惠金融的成功经验,给出河南省进一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些建议,诸如建立健全风险监管体系、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从业者素养、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创新金融产品等。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河南省

一、引言

2016年G20峰会上,我国首次推出数字普惠金融概念,以期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提供经济、实惠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促使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得以转变,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成为发展势头。

自2017年以来河南省借助金融科技,使得“人人有授信,户户能贷款”成为现实。截至目前,河南省小微企业普惠贷款金额、精准扶贫金额、银行保险业建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数量、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均有显著提升,河南省普惠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同时,河南省普惠金融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三农”服务推进中仍存薄弱环节、信贷扶贫任务完成滞后、乡村振兴的产品创新滞后等。河南内乡县作为国内首个数字普惠金融试点县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效,助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为河南省“三农”工作做出重大贡献;河南兰考县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河南确山县成为普惠金融的试验区,随着其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显示出了数字普惠金融高效、快捷、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优势。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关于普惠金融方面的主要研究文献包括:Geda A.等提出可以通过普惠金融来改善经济,摆脱贫困[1]。Beck T.等认为普惠金融使得社会资源能有效合理分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平衡[2]。焦瑾璞很早就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将其比作小额信贷的优化升级[3]。郭田勇等认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问题尤其突出[4]。李建伟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一定作用[5]。周利等发现增加金融的可获得性和降低门槛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焦瑾璞等认为数字货币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7]。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全面构建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解释[8]。

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主要研究文献包括:Michael认为要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待和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9]。魏后凯认为当前的乡村振兴实施难点是缺乏人才和资金[10]。赵怡芳搜集了乡村振兴政策下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相关数据,深层次探讨了贫困的影响因素[11]。陳秧芳等运用熵值法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不同地区乡村发展水平存在差异[12]。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以普惠金融缓解贫困问题为主,而国内研究更关注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将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数作为因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河南省普惠金融指数对乡村振兴指数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之后,进一步地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存问题,结合经验借鉴,寻求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河南乡村振兴的新途径,为河南省农村乃至其它省份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三、实证分析

被解释变量代表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数,该指数选取2014年到2020年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以及生活富裕等五个维度进行构建,指数的高低反映了河南乡村振兴的总体水平的高低。解释变量代表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本文根据2014年到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整理而来,从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覆盖广度以及数字化程度等三方面进行度量。控制变量代表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具体为河南省GDP的自然对数。

根据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绘制散点图,发现二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正向关系。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可知,金融可以促使经济发展,因此宏观经济环境对河南乡村经济有很大影响力,因此,假设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河南省乡村振兴同样有正向关系。同时,借鉴谢地和苏博的研究[13],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为河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为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为时间固定效应,为随机误差项。

对上述模型进行怀特检验,得到如下回归结果。与的系数均为正,这与假设相符,即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促进河南省乡村振兴,并且拟合优度良好且显著。

四、尚存问题

(一)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

河南省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管盲点、监管落后等问题,这为金融机构内部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致使许多数字普惠金融业务难以施行。同时,河南省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征信系统不能满足数字金融的需求、征信范围狭窄、农民信贷需求不能满足等问题。

(二)数字金融人才较少

由于数字普惠金融领域仍在逐渐发展之中,相关的数字金融人才还相对匮乏,传统金融人才对数字领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虽然各地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都十分重视风险防范,并要求各参与方和金融机构上报普惠金融数据,但是很多数据都是手工录入,统一口径也不一致,一些工作人员由于责任感不强致使报送的普惠金融数据的质量并不高,影响了风险监测结果。

(三)基础设施用户普及度不高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广泛的网络和数据终端,虽然现在已经是全线光纤的5G时代,但是仍有很多地区存在宽带使用人数较少的问题。同时,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主要集中在20-50岁之间;50岁以上的人群对移动终端的使用较少、对金融知识普遍不了解,教育层次较低,因此他们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比较陌生,大都停留在传统金融模式的固化思维中,更加信任线下金融服务。

(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度不足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使得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方式更加的重要,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河南金融市场中能够与农村居民和中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较少,很难为市场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普通消费者适用的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

五、经验借鉴

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了更好实施乡村振兴,在众多县域中挑选出了内乡县、兰考县和确山县三个示范县作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典型,使其起到数字普惠金融在全省的引领作用,更好地为河南其他县域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内乡县。截止2021年底,内乡县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合计27927万元,较年初净增18152万元。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推出“数据网贷”产品,通过质押的方式,按照企业应收账款的90%进行贷款投放,累计发放此类贷款401笔。同时,为扶持具有法人营业执照却不具有法人管理要求、财务不够健全、银行无法考察第一还款来源的小企业,针对性的推行了“纳税e贷”、“抵押e贷”等产品,在2021年度,共投放“纳税e贷”22笔1345万元,“抵押e贷”12户541万元。很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就业人群,提升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就业质量。

第二,兰考县。从普惠金融试点运行以来,兰考县已累计向农户和企业推荐贷款业务4.2万笔,协助银行入户调查业务22万笔,协助银行贷后管理业务22万笔,已到期普惠授信贷款逾期仅3笔,不良率仅为0.03%;截至2021年末,兰考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94.29亿元,是2017年末的2倍;各项贷款余额达255亿元,是2017年末的2.4倍;涉农贷款余额达190亿元,是2017年末的2倍;2021年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共收到600余项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贴息贷款280笔,共计12005万元,普惠专项资金贴息439.42万元。

第三,确山县。确山县自普惠金融工作实施至今,储蓄余额增至271.36亿元,平均存款达到5.05万元,贷款余额增至122.61亿元;全县连续三年新增贷款超过10亿元,其中贷款增速在2018-2020这三年间分别为15.83%、30.02%、18.23%;存贷比由2017年的35.18%提高到45.18%,增长了10个百分点,普惠金融贷款户数是2017年的26.67倍,普惠金融的贷款余额为7.46亿元,是2017年的33.89倍。

综上所述,根据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理论可知,在农村及落后贫困地区施行金融服务,提供小额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能够改善金融弱势地区的经济环境,所以从当前三个示范县实施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振兴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经验借鉴:第一,为了更好地发展河南县域经济,要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为载体,大力推进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突破金融和人工智能经济发展的瓶颈,依据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数据,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搭建一套县域信用体系;第二,坚持传统金融与数字技术的共同发展,形成专属一网通平台,通过普惠金额授信贷款的经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建立普惠金融贷款需求库和普惠金融贷款供给库,实现精准对接。

六、解决对策

通过上文对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河南乡村振兴中的尚存不足,同时结合河南省三个示范县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总结,给出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若干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的风险监管体系和风险监管运行机制,为河南发展普惠农村金融提供风险防范的技术支持。明确相关法律和法规,保障普惠机构的合法权益与参与者的利益。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一些贫困地区、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使得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有所降低,也加大了互联网融资的监管难度,让原本就缺乏相关知识和风险辨别力的群体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因此要加快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监管,使其规范发展。加强顶层设计,设立相应的普惠金融组织,根据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政府还要根据目前的发展制定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后续发展的蓝图,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和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净化借贷环境,将“人人有授信,户户能贷款”落到实处。

(二)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从业者素养

要注重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人才培养,使他们不仅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还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积极响应号召,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研发出高效、低成本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另外,金融機构也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推出更多的普惠服务,建立一网通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功能整合,同时进一步实现本地化业务服务,为广大农户提高更多的金融支持;最后,在制定的人才引进政策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激励,利用适当的引导方式改变当前金融机构的发展态势,推进农业农村中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政府要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完善河南当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地区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推出相应的“互联网+”,促进互联网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还要在河南各地区搭建完善的网络通信,大力推广网上银行,同时完善数字支付清算系统,简化小额支付业务的处理程序,方便农村居民的支付结算。

(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满足人们不同的金融需求。但是在创新时要结合农民和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技术,其风险较传统金融来说难以掌控,从而使人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有所畏惧,所以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推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保险,降低借贷风险,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最后,要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保险体系的建设,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保险品种,发掘出一条适合河南实际情况的数字普惠金融保险发展机制,联合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产品保险服务。

参考文献:

[1] Geda A.,Simeles A.,Zerfu D. Finance and Poverty in Ethiopia:A Household-Level Analysis[R]. Research Paper No.51,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6:45-48.

[2] Beck T.,Demirguc-Kunt A.,Honahan P.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Measurement,Impact and Policie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3]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06,(05):12-13.

[4]郭田勇,丁潇,杨帆.普惠金融离中国有多远?——基于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国际比较视角[J].金融市场研究,2016,(06):50-57.

[5]李建伟,李树生,胡斌.具有普惠金融内涵的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的失衡调整——基于VEC模型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31(01):110-116.

[6]周利,冯大威,易行健.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数字红利”还是“数字鸿沟”[J].经济学家,2020,(05):99-108.

[7]焦瑾璞,黄亭亭,汪天都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04):12-22.

[8]郭峰,王靖一,王雪等.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R].北京: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2021.

[9] Michael Ky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2):73-76.

[10]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难题[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11):34-35.

[11]赵怡芳.乡村振兴视角下连片特困地区农户收入的实证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8.

[12]陈秧芳,黄修杰,王丽娟.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6):201-209.

[13]谢地,苏博.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山东社会科学,2021,(04):121-127.

本文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河南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风险与监管研究”(项目编号:2022-ZDJH-00262)结项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任旭,女,辽宁抚顺人,1983年4月生,硕士研究生,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金融。

李晓莉,女,河南驻马店人,1999年7月生,学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