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丽竹
摘要: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通识课程可以大大提升其综合素养水平。但现阶段有许多艺术专业学生仅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艺术鉴赏能力以及设计创新能力不足,通识性知识薄弱,“美盲”现象频频出现。本文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通识性基础知识水平出发,对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办法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改革实践
引言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于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升,艺术类专业在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视力度也随之高涨,许多艺术类专业人才进入到社会中发挥出独特的带动力,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高校艺术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应更加重视艺术专业通识性知识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对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使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发展成为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进行通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数急速上升,在面对实际的就业问题上,各艺术领域的人才需求量都相对饱和,致使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关注艺术专业水平外,还更加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考虑。另外,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来不断提升企业间的竞争实力。基于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标准和艺术专业实际发展方向,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高的现状,发展艺术类专业学生通识性知识水平。教师对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改革和创新,有助于夯实大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提升大学生对艺术文化传统的实际审美感受;有助于艺术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将来就业做好充足准备;更有助有艺术类实践性教育模式的创新,对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内容有失针对性
高校艺术专业有很多种类和不同的教育方向,例如音乐专业就分为声乐、器乐、舞蹈三个不同种类,并且又分为教育方向和表演方向,每个种类里又分为很多具体的专业。专业科目有差异,在学习内容和人才培养技术上也就有所差异,在专业教学上有的注重教学,有的注重表演,划分细致合理。但对于通识基础课程来说,往往都是面对全体学生集体教学,很难关注学生专业发展的个性要求,教学过程单一枯燥,不利于培养高水准专业人才。再加上在课时分配方面过度向专业课程倾斜,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大量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消化吸收,不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水平,使学生在通识课程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各种负面情绪。
(二)学生实际水平差异大,通识课程学习主动性不强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大多是以专业成绩加上文化课成绩相结合的成绩排名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其灵活的录取方式致使学生实际水平差异巨大。对于大多专業成绩好文化基础差的学生来说,通识课程的学习就显得十分力不从心,从而提不起学习通识知识的兴趣。其次,对于文化成绩好专业落后的学生来说,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追赶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很容易忽视通识性课程学习,渐渐的失去对通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一方面教师应特别关注。
(三)通识课程教学方式落后,模式单一
当前各高校艺术专业的通识性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落后,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活动,导致形成“重专业,轻文化”的现状。教师往往通过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忽视多媒体网络设备和先进教学手段的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加剧了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对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造成严重阻碍。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途径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分配课时
随着艺术类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化,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历史常识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充,学生需要更加丰富的通识性知识来充实自己,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对此,高校应在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上进行合理分配。以高校艺术类美术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校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等;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简史、艺术设计史等。这些通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且都是必备的文化基础常识,比较适合学生在大学低学段学习,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而一些专业程度更高的心理学课程或是设计学课程就适合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后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将通识理论课程与艺术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促进艺术专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二)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因材施教
学校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大部分是各专业结合在一起的大班教学,教学效果不明显且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不符合国家和社会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在通识课程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迎合艺术专业学生性格较为开放的特点,积极进行交流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建立起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文化与专业的协同发展。
(三)通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专业的通识课程的设立也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完成这一目的,需要高校教师对学生通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教学中着重注意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利用周边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将通识性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此,学生就会从开始的被动通识理论学习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也可以大大提升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学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对于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实际发展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素养,还可以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理论基础。因此,通过高校有效更新教学内容和分配课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师生交流和因材施教,将通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并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形成艺术类大学生通识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水平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1]王成焱,孙庆刚.慕课时代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西青年,2021(24):16-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