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在互联网驱动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经历着艰难的转型期,新闻媒体行业聚焦于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新闻传播领域学界和业界的联动向来紧密,高校作为新闻传播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单位,如何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重点以高等职业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来探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从认知层面、信息来源、内容选择、内容生产模式、内容传播以及商业模式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业界将这一过程称为传统媒体艰难转型,或传统媒体华丽转身。媒体部门在职能上也有了全新的定位,内容的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媒介的不断融合已经完全改变了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传统新闻传播行业中策、采、编、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新媒体内容生产、新媒体运行管理、数据新闻面前有些力不从心。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
高等职业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传统媒体人才需求的框架下设计运行的。方案主要为传统媒体培养策、采、编、播一体化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毕业于高职院校的专科生,能够在新闻传媒行业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定的精准定位。在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产业链条中,他们能吃苦懂策划、会采访能写作、会拍摄能剪辑,能做短视频。
基于此,近些年部分省级甚至一线媒体单位如报业集团在传统媒体转型初期,为了招聘动手能力强的新媒体人才,一再降低原有的招聘门槛。对高职院校的新媒体人才敞开怀抱。虽然这个窗口期很短暂,但足以证明技能型专业人才是有机会突破媒体单位高学历的用人门槛的。
然而随着普通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上的迅速跟进,高职院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的技能优势很快被抹平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困境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寻求解决。
二、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思路
(一)增加人文素养和新闻素养的通识类课程
加强人文通识教育和新闻素养的培养,为专业核心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把学生对社会、人文、历史的领悟转化为新闻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其融入到专业实践中。或许短期内看不到专业技能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学生在新闻实践中的专业态度和发展潜力。因此,新闻专业有必要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增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闻素养等专业通识课程。
(二)拓展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广度助力全媒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全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缺乏反馈的窘境,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体性,同时也重塑了传统媒体编辑和记者的思维和价值观。在全媒体语境下,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开始意识到了随着媒介维度的变化,新闻本身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既从内容属性逐步转向了产品属性。新闻价值的权重、新闻信息的来源、事实核查的方式都在这种新语境下悄无声息的变化着。
这些变化都属于对新闻传播行业认知层面的新内容,只有在认知层面达到培养目标,才可能对新业务有主动创新的动力。学校需要基于原有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事业史等专业基础课,结合新媒体理论课程进行内容上的重组和拓展,才能达到在认知层面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受限于三年的学制,需要在总课时量维持不变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通过重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将新知识融入传统理论体系。
(三)保持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定力
从业界的视角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重构了整个媒体行业发展的大逻辑,传统媒体面临渠道失灵、用户分流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在当下不再广泛适用。媒体也开始通过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以满足用户多樣化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面临核心课程的改革的艰难选择,面对数据新闻、全媒体采访、新媒体运营等一系列新课程,原有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新闻编辑等核心课程是不是要缩减学时为新课程让路,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
从宏观上讲不管新媒体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核心课程体系中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最具竞争力的硬核技能。只要守住新闻理想,新闻道德底线,新技术的适应过程都是短暂的。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模式更方便了记者、编辑从公开的或其他渠道提供的相关数据中解读社会生活,进行数据新闻报道。可以迅速地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身边的社会情况。但是具体到内容生产环节,仍然需要最基础的“策、采、编、播”的核心技能。传统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但要有保留专业核心课程的定力。
(四)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创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各级广播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单位对节目制作和安全播出流程的严格管理,学生到上述单位部门开展教学实训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学生实习主要依靠校园媒体,但校园媒体的业务范围专业氛围和媒体单位相去甚远。
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新媒体相关专业技能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与用人单位建立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如邀请企业开办驻校工作室、组织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参观、认知见习。探讨在更精准的专业区域下以订单方式共同培养的模式。用人单位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使其能够尽早真正的进入职业角色。
结语:综上,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建立通识教育知识扩散体系,构建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社会人才需求,找准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产业链中的着力点,改革与创新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媒体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全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3):52-55.
[2]丁潇.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究[J].新闻传播,2019(5):4-5.
[3]吕玲.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究[J].视听,2018(12):223-224.
[4]赵然,王倩.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知识,2014,(10):95-96.
作者简介:斯琴图雅(1976.1),女,蒙古族,籍贯内蒙古通辽市,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大学本科,现工作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节目策划、视听语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