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时间:2024-08-31

导师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以及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让大学的管理者感到更加棘手。因此,本科生导师制也开始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本文将提出以下建议。

1.明晰导师职责权限

第一,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本科生导师要把自己工作的主要职责放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以及心理疏导上。在思想引导方面,导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避免空洞说教。这样有助于拉近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情感距离,更容易建立起积极的平等对话关系。在学业上,导师科研上严谨的工作态度正是以后影响学生科研乃至日后工作一笔空贵的财富。在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上,帮助学生及时融入新的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

第二,妥善协调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工作的冲突。在学校的宏观领导下,适当处理好导师制和辅导员两者之间的冲突,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推行。要避免导师与辅导员工作中出现工作盲区和工作交叉,要使两者配合默契,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为此,必须要重新定义导师的工作职责,体现导师对学生的导”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相关的工作条例,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职责。

2.优化导师配备比例

第一,利用庞大的退休教师队伍解决导师队伍不足的难题。退休教师专业知识功底扎实,且多与学生有较好的沟通经验,并且,都有比较充沛的时间来应对指导任务。退休教师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老师精力充沛,通常又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他们很多人希望在退休以后仍然可以发挥余热。利用好退休教师队伍,一方面为退休教师发挥自己的长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们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聘请外校兼职教师,分担本校导师工作压力。针对我校合作实验区建设的情况以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政策,聘请实验区优秀中小学教师作为免费师范生实习期间的兼职导师。不仅可以缓解本科生导师的不足,同时,这些中小学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很好的弥补之前空洞的说教,丰富指导的形式。

第三,聘请优秀的硕士和博士协助导师的工作。很多本科与本科生年龄相近,往往更容易与学生建立比较亲密的私人关系,这非常有利于开展工作。如前文所述的麻省理工学院,很多高年级的学生通常会受聘担任导师的助理,协助导师的工作。这不仅可以大大的减轻导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本科可以为本科生和导师之间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保证了本科生导师制更好的实施。

3.丰富导师指导方式

第一,导师要突出“导”的工作理念,践行导师的风范。导师需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式,注重教学和指导方法的改变,明确因材施教的理念,倡导启发式的指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实施启发式的教育,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导师们也可以丰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创造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如茶座、沙龙等形式。如普林斯顿学生每天下午都必须参加午后茶,师生之间、不同的人员之间互相争论,甚至争吵。但正是这种看似“争吵”的自由争论催促和激发了思考,促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共同进步,也使普林斯顿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师级的人才。

第二,受教育者要转变理念。良性的互动关系的建立需要两者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只有导师热爱学生,学生信任导师,双方建立和谐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打消自己的顾虑,毫无保留地将自己问题向导师提出,获得导师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不能将两者之间的互动一味的寄希望于导师找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只是被动的等待导师抛出问题,而是要积极的寻求导师的帮助。

4.提高导师指导频率

第一,学校要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意义的宣传。刚从高中升上来的本科生对于导师制度普遍了解不多,学校应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网络、通知等让在校本科生很好的了解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调动本科生配合导师制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导师应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导师要注意灵活的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的兴趣,对学生的课程论文以及作业要及时地审阅和反馈,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使教师的传授与辅导和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互通,而不是各干各的,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不知不觉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就频繁了。

第三,学校要保障师生的“双向选择”。院系要做好导师资格审查,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导师要公开相关的信息,公布内容包括导师的简单简历、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可以指导学生的数量等情况。方便学生根据公布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导师也可以对报名希望由他指导的学生进行选择,从而保证双向师生双向选择的可能性。如果,学生最后没有达成自己的意愿,可以根据他的意愿,由导师管理委员会为其进行调剂。

5.健全导师评价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导学形式的多样性、导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工作效果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决定了导师的评价制度应该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应明确评价制度的导向性,提升导师和学生的话語权。学校应成立相关的监督小组。可由院长、教务处领导、系主任和教授等成员组成,对各学院的导师组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学生作为导师制的直接参与者,对该制度具体的实施情况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学校可以设计并开通网络考核系统,通过学生的评价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进而确保有效的监督。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应该纳入导师年底的工作考核,并且要与导师的晋升、职称评定挂钩。同时,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比,对学生的表现也同样要进行评价。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免试本科等挂钩,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度。

6.完善导师激励措施

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行为过程,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第一,建设良好的激励氛围。社会心理学认为,环境是形成和改变人们观点的极重要的结构因素。健康的激励氛围有助于保证激励政策的顺利实施,并且也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真实有效。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需要导师、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目标促进导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一种良好的激励氛围,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需要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通过适当的科研经费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加大激励力度,侧重精神激励。对于承担本科生指导的本科生导师而言,这对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由于很多导师本身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所给予的激励,需要注重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并侧重精神激励。

作者简介:康秋燕,1975.10,女,汉族,山东招远,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高等教育与创新创业,威海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