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子怡 陶劲宇 王逸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劳动教育却逐渐被弱化、忽视。党和政府为了落实劳动教育,鼓励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本文立足回归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从劳动教育和文化育人的内在联系切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试探劳动教育与文化育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文化育人;协同发展
一、劳动及劳动教育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劳动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人类通过劳动获得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满足果腹、御敌的需要。此时的“劳动”更多地意指为一种初级的体力劳作活动,但是它对于人类的意义是重大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可以运用合理的手段,通过社会实践与劳动满足自己的需求,有规律地改造社会。”这正是对“人,创造历史”这一主体性的充分印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劳动自然而然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出劳动号子、寓言、诗歌等,其内容多为反映劳动生活、鼓励人们辛勤劳作、赞扬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在《吕氏春秋》中曾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列子·汤问》中则记载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诗经》中更是有如《豳风·七月》等篇目。从这些孕育在中华大地上的文艺作品,或是从诞生在其他国家、地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劳动的对象、方式等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地理环境又往往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塑造了中華民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可以说至此,“劳动”逐渐发展出一种以地理环境为鲜明特征的文化内涵,并且为不同民族烙上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具有民族文化性。在这个基础上,劳动精神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而被不断扩充,包括但不限于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开拓创新、承担社会责任、奉献回报社会等。
二、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外部来看,劳动教育尚未同其他环节相互配合
劳动教育如何开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三者间如何共同承担劳动教育的责任,应当建立明晰的“责任清单”。首先,家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应当重视劳动的作用,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观念、承担家务劳动,同时营造家庭共同劳动的文化氛围,把好劳动教育第一道关。其次,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开展不深。作为教育进行的主要场所,作为青少年步入社会的过渡场所,更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考量,而不是单纯地布置一些体力劳动的任务便敷衍了事。劳动教育的过程也应当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相融合的过程。如果单纯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乏味枯燥的过程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成效不高。
(二)从内部来看,劳动教育自身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劳动教育既然名为教育的一环,必然有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安排。然而目前,许多劳动教育仍然停留在一周增设一节劳动实践课的程度,其实践内容也多为环境大扫除等单一的体力劳动。面对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其教学内容也没有合理的区分度,更没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不同劳动实践类型。同时,劳动教育的环节也尚未建立完整的奖赏评比机制。因此,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很难感受到新知识带给他们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自然也难以被激励,更不用说被激发主动学习探索的可能性。当然,这一切也因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有限。等到劳动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暴露的问题也将一一得到解决。
三、劳动教育同文化育人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育人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
劳动教育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发展了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此文化内涵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说正与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不谋而合。将文化育人作为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前进方向,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之下,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轻对于劳动教育的抵触感,使之自觉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二)劳动教育是文化育人的实践载体
2019年,***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文化育人作为教育的一环,自然离不开实践载体。
将劳动教育作为文化育人的实践载体,让学生摆脱传统枯燥的说教教育,以劳动实践取而代之。使之亲历文化氛围,加深学习印象,激发自主学习性。劳动教育与文化育人协同发展,正是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举措。
四、劳动教育同文化育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一)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开创劳动教育新模式
如前文所述,劳动的文化内涵以地理环境为鲜明特征。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域文化鲜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故土文化的认识和羁绊,培养学生对故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反哺之情。以宁波这一沿海城市为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促使当地孕育了以买办商人和出口贸易商人为代表的商帮文化——宁波帮。他们依靠积累的近代经营意识走南闯北、交易天下,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无论在近代还是现在始终致力于支援家乡建设。很难想象这样一支影响巨大的宁波帮在初期竟然仅仅依靠裁缝的一把剪刀、老旧的一艘货船起家。从运输货物、叫卖商品、谈判沟通、经营店铺、扩大产业规模、进行对外贸易等等一系列的劳动实践中可以想到其中的艰辛。依托这样的地域文化建立文化体验馆,鼓励青少年亲自扮演角色,投入商业劳动,既提高了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又在无形中将勇敢拼搏、感恩故土的文化精神浸润心灵,做到了劳动教育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二)依托专业文化特色,开启劳动教育新方向
面对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当今的劳动教育并未很好地贴合专业特性开展差异化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兴趣度不高、成就感少的尴尬局面。贴合专业特性制定教育方案,目的在于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大纲,深入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让学生根据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度和创造性,培养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甚至促使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以农学学科的学生为例,对其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向可以偏重于帮助农民防治农田害虫等劳动实践。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下考虑到多重变量,如何从实际的体验中收获感悟成长,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充满新鲜感的挑战,对劳动教育本身也将是一次因材施教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2]高亚伟.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3]陈彤彤.建国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反思[D].海南师范大学,2015.
[4]于兴业,张迪,李德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2):65-69+85.
[5]李焱,田苏宏.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重要维度:构建共同体关系[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03):108-111.
[6]梁广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04):52-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