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纪月
摘要:本文主在对中外大学对专业设置、专业录取制度、和大学生专业录取结果方面进行比较,通过中外大学生专业选择对比,分析中国大学的专业选择制度对专业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专业;专业选择方式;大类招生
一、中外专业内涵比较
关于“专业”的内涵界定,中西方有很大区别,在美国专业(major)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887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目录里,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是指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柔性课程组织,通常,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课程与专业相关。
中国“专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我国最早见于1952年《教育部关于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的报告》,该报告中指出:所谓专业,是根据国家需要的某项专门人才的标准以培养专家的基础教学组织。每个专业都有其适合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体系,计划中排列该项专门人才所必须开的课程。
二、中外专业设置制度比较
在专业设置上,大多数国家并不规定要办什么专业,每个大学根据一组课程形成专业,每个大学专业都不一样。例如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IP)侧重管理上的统计功能和调查信息标准,自下而上生成,高校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时,能够根据自身与社会需求实际,自行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中国是学习前苏联,先设定好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然后再由专业决定各个专业所对应的课程。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分设12个一级学科门类,下设92个二级专业门类,具体共有506种专业。
三、中外大学专业选择方法和程序对比
1.中国专业选择方式
目前我国的专业选择以入学前的高考填报志愿为主,也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探索,从“进校即分流”为特征的单纯专业教育到以“进校后分流”为特征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及转专业制度,为学生提高更多专业选择以及发掘自己可能性的机会。
目前我国实施的“大类招生培养”的类别可以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不分专业以院系为一大类进行招生培养;第二种是一级学科为一大类进行招生录取;第三种是将跨学科相近专业打包为以大类进行招生,第四种是不按院系也不分专业的大类招生培养。以上四种的共同点是学生入学后学习1~2年的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
2.美国专业选择方式。
美国大学本科阶段强调基础教育,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的录取是测验式,学生需参加SAT和ACT考试,持成绩申请学校。美国大学专业有两种,通识型专业和职业导向型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一至两年,在了解了不同的学科特点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天赋自主选择专业。之后如果兴趣发生变化,可以再申请转专业。在一些大学,如果学生认为当前设置的专业都无法满足其需要,学校甚至允许学生设计个性化专业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其中通识型专业,大学期间会涉猎很多不同学系的课程,包括英国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或哲学等。在研究型大学里,就所选专业学校一般会给定一个学分数,剩下的学分就能自由选修喜欢的课,最后毕业时会获得所选专业的学位证书。在文理学院,或博雅教育系统的综合型大学(相较于专才教育,崇尚培养学生的通才素质,而非单项技能),如哈佛,学校只会要求学生修满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但就本专业的学分数并没有特定要求。因此,学生的学位证书上的专业将取决于学生的修课数量。比如: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下来修的历史学系课程最多,那文凭就是历史学学士。但也有可能,四年下来选修的英国文学课更多,那最后的文凭就会变成英国文学学士。
职业导向型专业专业划定了其就业,因此大学期间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本专业内的,而且都是必修,有严格的学分要求,非常高的专业能力要求,所以选择职业导向专业的学生不少学生在高中就开始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学习了。
3.英国专业选择方式
英国大学入学采用的是证書制,各校的课程安排与学位学程都有不同,在英国大学院校中,每个学校对于学生的专业科目要求不一,有些在大一第一年时,并不要求学生决定自己所要就读或专攻的科系。即其新生在选择时并非依某一特定科系,而是以学院为单位,学生入学后可接触较广博的知识和学科领域,等到第一年结束或者第二年结束时再选择想要专攻的科目。另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校目前,亦可等到第三年结束再决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念哪个学科领域。英国对于专业选择采取弹性方式,各校有自己的作风,例如:苏格兰的 Stirling 大学甚至是以“大学”为录取的标准,不以学科或学院为限而是直接以校为考量的依据,让该校学生第一时间便可接触更广的学科知识,有更大的选择机会。
4.德国专业选择方式
德国高校是实施典型的“证书制”另外一个典型国家,以完全中学毕业证书或与之有同等价值的文凭为依据,持证者自由选择任何高校、任何专业的权利,受到法律保障。学生也可以申请不同学校的同一个专业,所以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专业志愿,不存在调剂的情况,德国冷热门专业不像中国这样明显。德国教育行政采用“联邦制”,各州在办学结构、规模、学制以及大学招生等重大制度上均有“自治”的立法权。基于此,在德国可以自由的转换专业,但是由于德国教育制度严格,学院内转换专业比较容易,因为同一学院内前两年的基础理论课程是相同的,但是跨院转换专业的学生一般要从零开始,所以在德国转换专业非常慎重。
5.日本专业选择方式
日本自1990年代开始了“大学教育个性化”的全面改革,国立大学实行国家统一和大学自主相结合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各大学自行考核和录取学生,第一次考试由国家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持,称为“共同一次试”;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自行主持。主要测定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对报考学校和专业的特殊要求所具备的能力。考试的内容由各大学根据各自的专业要求自行确定,考试方法有笔试、口试、实际操作。既保证了考生质量,又满足了各大学的特殊要求,尤其是照顾了考生选择大学及专业的志愿和兴趣。此外,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一流大学率先提倡弹性管理,实行大类招生,专业选择和转换更加灵活。
6.台湾专业选择方式
中国台湾2002年改变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联考入学方式,开始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繁星计划、甄选入学、考试分发入学),更加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中外热门专业选择现状对比
1.世界各国专业选择偏好
《青春时光》杂志(Youth Time magazine)开展的一项全球调查发现,中国人最爱理工科,印度人偏爱艺术和法律,美国人和德国人对医学和工程学情有独钟,澳大利亚是唯一一个不待见IT专业的国家,但全世界除俄罗斯外,商务管理都很受欢迎。
2.各国热门专业原因分析分析
1)中国人对理工科的热爱,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急需科技人才,对科技人才在薪水和职称等方面的重视。
2)美国的专业选择是基于预期收益的理性选择,据调查拥有商务管理学位的毕业生平均起薪为4万1245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元),职业生涯中期的平均年薪为7万694美元,高于其他任何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水平。医生和护士职业稳定性高,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大,也促使风险规避者选择这一类专业。另外,美国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通识类课程和就业市场上人力资源的评估体系,心理学学位和教育学、传播学在社会工作、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同等杯录取的机会。
3)德国,虽然男性和女性欢迎的专业是不同的,但是也和薪资待遇有关,获得工程学学位的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就业范围。新近的工程学毕业生在德国每月收入相对较高,可达2800欧元到3800欧元(约合人民币2.2万到3万)。德语研究专业的学生接受教师培训通常就可以快速开启职业生涯,而且薪资前景也不错。
4)澳大利亞的健康、社会和文化类专业热度的兴起也和近年来澳大利亚老人护理和儿童服务在就业领域的增长有关。印度大众传媒和酒店服务相关专业的崛起,则是因为印度的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壮大的旅游业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在大型连锁酒店就业的机会。
五、结论
在对高等教育的诸多选择中选择专业是一个重要方面,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不仅涉及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相关能力的培养,这关系到将来的就业。作为提供选择对象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招到适合自己各专业的学生,对保证和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高校在不断地满足学生选择需要的过程中也保持着与社会需要的紧密联系,从而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2017SJB18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