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学府,以此推动社会经济与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本文就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手段,解决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引言: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集中训练营,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高校教育方案,探索先进的教育方向,改善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培养社会栋梁与国家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一、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融合与渗透现状
(一)缺乏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意识
我国高校管理遵循着传统教育模式,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与融合过程并不顺利,从根本上说,就是高校缺乏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高校教育往往将教师定位为教育的核心,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充分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与情感,不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导致高校学生缺乏創造性。
(二)过度强调规范性和统一性
高校培养人才需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特长与兴趣进行引导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是强调课程的规范性,要求学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学习生活,这不仅会导致教学效果差,还会影响学生的特长发展,制约了学生的个性成长,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与思考能力。
(三)教育管理队伍人文素质有待提升
多数高校的教育核心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一味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引导,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欠佳,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教育者与相关领导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推进者与政策的落实者,教育队伍的意识水平不足导致了以人文本的政策难以推动,影响工作的开展进度。
(四)教育方式单一缺少创造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与课堂表现,因此也会造成教育方式十分单一。高校教育保持着应试教育的理念,重成绩轻过程,将知识的传递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最后导致理论与实际脱离。学生在被动学习中失去了探索欲与创新性,不仅难以抓住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高校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顺利开展的对策
(一)提高以人为本理念意识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注重人本身,将人作为根本进行教育活动,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由此可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判定标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出现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被尊重,抛弃以往的应试教育标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才会有思考问题的动力。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生,而是为了培养国家栋梁,因此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推动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高校教育需要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觉悟,为国家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实业型人才,以此推动国家的发展,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1]。
(二)优化原有教学制度
我国的高校教学制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严进宽出明显问题,即入学难,毕业简单,因此导致了高校的内部教育出现了制度问题,教师的工作往往与学生没有深层次的联系,教师的任务只有上课,不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也对学习不够重视。因此,想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合渗透,就需要从教学制度的优化管理方面入手,让教师与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与任务,接着更新落后的教学制度以适应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完成课程的教学,更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导,不将试卷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比如历史课堂,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上,更要将历史背景、人物背景等扩展讲述,并让学生们进行情景带入,将自己假想为历史人物,体会人物的心情。这样的课堂打破了原有的我讲你记的课堂制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共情能力。
(三)培养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工作能力
高校想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教师团队与领导的工作能力与文化素养提升上去,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不仅可以完美落实政策,还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高校需要进行教工职员的专业化培训,让教师们意识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与必要性,教师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思维,让学生们对课程乐在其中。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的同时也要进行系统考核,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抽查,确保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
(四)更新优化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多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教师将教学中心放在了教学工作上,忽视了其他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更新优化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需要改变课堂环境,告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进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外语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出脱离课本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放送原声剧集,并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将故事内容叙述出来,不仅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更锻炼了学生们的听力水平与表达水平。教师还可以通过原声剧集为学生们拓展相关国家的民俗、习惯、常用口语等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与词汇量。对于那些有语言天赋或是对语言感兴趣的同学来说,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加强自身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履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结论: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教育管理需要拥有先进的理念,与时俱进,结合教育改革及时进行更新转变,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制度,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使教育工作的展开更加合理化、人性化,为国家的人才输送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包筱玲.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渗透[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3):13-14.
[2]王韵璐.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合与渗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5):66-67.
作者简介:吴科旭(1985.09-),男,汉,四川绵竹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传媒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方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