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新教师“课程思政”的准备

时间:2024-08-31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1]囿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和片面、培训的不足甚至缺位等主客观因素,新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系统认识和深刻理解,处在一个可领会却道不出所以然的尴尬境地。对其内容和方法、价值和功能等都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和畏难情绪。

关键詞:新教师;课程思政;老年护理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虽是一个新名词、一种新提法,但是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后不难发现,它其实是学科德育的升华,是完善教书育人的具体措施,是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和升级。新教师需要提高认识、看清本质从而缓解心理上的畏难情绪;需要系统的学习、回顾进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才能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中找到方向和方法。区别于已经形成“重教书、轻育人”习惯的部分老教师中途“更换赛道”,新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步入讲台之前,就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做好充分准备,对形成符合新理念要求下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一、找准问题,消除畏难情绪

新教师需要通过探究“课程思政”的内涵、梳理其本质框架结构以达到深刻理解和系统认识的目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不是对等概念,前者是指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后者是指一类课程。课程思政,是指包括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核心要义是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其中,思政课的课程思政,是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实现思政课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是指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而不是把课程去专业化或思政化。[3]总体框架依然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具体涵盖爱国主义、价值观、哲学思维和职业素养教育等,结合专业教学可细化为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等教育。促进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渗透,寓教于无形,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和深度、让学科知识更加丰富和立体。

课程思政的元素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专业教学的课堂,诸如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监管和维护、对迟到早退现象的纠正等教学辅助行为,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只是在此之前,重在治标,缺乏价值引领;随心所为,缺乏系统挖掘;说教为主,缺乏方法创新;生搬硬套,缺乏技巧提炼。在明白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一些本质特征之后,定能消除畏难情绪。

二、充分准备,明晰着力方向

课程思政要做好,做出实效,必然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较强的针对性。从自身来说,要多学习、广研究,竭力保障思政理论水平点多面广;从学生来说,要多观察、勤分析,确保思政元素挖掘凸显针对性。充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水平、层次,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从“备自己、备学生、备课程”等各个方面加强研究和训练。

(一)备自己

1.主动学习,增强知识储备

要最终落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就必须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依然存在脱节情况,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脱节,思政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脱节,专业教师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成为教学教改的重点是大势所趋。[4]新教师尤其需要多读书,广泛涉猎,以此拓展自身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研修培训、思政讲座以及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等多种途径,达到增强自身思政理论水平提升的目的。

2.坚定信仰,言行以身作则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人意识和较强育人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关键。[5]要切实从国家“四个伟大”和党面临的“四种考验”来认识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真正的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决杜绝讲台上一套、私下一套,真信才能教于无形、外化于行。

3.真诚接纳,主动践行思政

教师对自己挖掘出来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己的内心要受触动、有感动。如果感染不了自己,打动不了自己,教师怎么可能把这些元素有机融入课堂里,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呢?“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专业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教书。课程思政不能是迫于考核或上级检查的被动行为,而应该是源于责任感和教师育人天性的自发行为。被动的执行课程思政理念,只会出现敷衍的生搬硬套,育人效果极差甚至不伦不类。只有源于内心的、真诚的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即使早期效果不佳,也定会随着精心的准备和经验的积累,而促使育人效果渐入佳境。

(二)备学生

“微时代”下,作为网络的“原生居民”,“00后”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各种信息,相较于枯燥沉闷的纯理论知识,他们当然更倾向于能带给他们感官刺激的生活化、娱乐化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广泛,由于对自身的格外关注,加剧了他们选取信息的功利性,凡是涉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他们会格外关注,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部分“00后”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迷惑和文化的误导,容易对社会上存在的现象和突发事件发出偏激的言论,甚至有可能做出违法行为。[6]随着2017级学生毕业和2018级实习后,学院现已几乎全部被“00”后“占领”。除了学生有较强的代际特征外,我院学生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特征可以捕捉。其一,我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都相对更加偏弱;其二,生源组成以中职毕业生为主约60%以及高中毕业生近40%,以及少量的其他生源,他们的学习基础特别是文化素质方面有极大的差别;其三,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是源于热爱还是无奈也需要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知。掌握了学生的基本共性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和特征,对于指导教学和课程思政实践都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三、结合课程,挖掘思政元素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大二学生的一门临床课程,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有充分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

(一)结合我国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现状,从“上为党和国家分忧,下为天下儿女尽孝”的层面引领和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投身我国老年事业的奉献热情。

(二)结合我国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起步晚、不完善的客观现实,激发学生的探索奋进精神。

(三)结合老化理论,辨明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客观需求,引导尊老爱老。

(四)结合老年心理健康的学习,对老年人常因保健品、养生等需求上当受骗的社会热点展开成因分析,引导学生加强宣教以及明白沟通与陪伴的重要性。

(五)结合老年常见健康问题护理诸如跌倒,对“扶不扶”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启正向价值引领。

(六)结合老龄化的加剧和我国老年人不愿意去机构养老等社会观念的现状,激发学生发散思维,针对需求挖掘解决方案,引导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等。

四、总结反思,磨砺输出方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各授课教师在充分认识新时期特征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实际、课程特点,要解放思想,将课程思政真正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7]课程思政要达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并驾齐驱的效果,必然需要对专业知识和其背后的精神、背后的故事相互融合和渗透。要在理想信念、政治方向、三观等方面去引领和纠正学生,但是在输出形式和方式等方面要去满足和迎合学生。不断积累、不断反思,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于无形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刘芳,陈洁,张艳.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0(30):166-168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3]刘福军,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思政,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建[J],北京教育

[4]刘伟,“课程思政”视角下医学高校老年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国际教育,2020(10):74-75

[5]魏瑞花,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9):40-41

[6]杨帆,“微时代”高职思政课亲和力提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职业教育,2020(35):88-89

[7]葛亮,医学高职院校課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2020(25):135-136

基金项目: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TY202121。

作者简介:李超,男,1986-11-20,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学士,研究方向:养老服务/老年护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