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升科技馆对群众文化服务效能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4-08-31

摘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政府对科普事业的重视,科技馆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馆和科普场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馆发展,有效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效能,对群众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化;效能;科技馆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科学知识等要求。科技馆作为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对传播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1]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政府对科普事业的重视,科技馆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馆和科普场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馆发展,有效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效能,对群众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著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近几年科技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升科技馆群众文化服务效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科技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科普人才不足、人才成长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由于编制、经费等问题,有的科技馆明显存在人手不足等问题。如余杭区科技馆,面积达到3800平米,参观流量也较大,但编制仅8人,即使加上编外人员也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等问题。

二是科技馆人员在职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尽管近年来有许多高学历人员进入科技馆行业,但他们普遍缺少科普特别是科普场馆的工作经历,在展览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策划、网络科普等方面缺少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进入科技馆后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但是,科技馆行业内专业培训活动非常少,且不系统,更缺少长远规划。

三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不明确。目前科技馆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以群众文化序列居多,另有少量研究员、工程师序列。但现有序列对于专业成果、业绩、能力、水平的评审标准,与科技馆专业工作并不吻合。这就导致科技馆人员的专业成果和业绩,经常难以得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机构的理解和认可。

2.馆际之间协同效应较差。

各个科技馆之间,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和基层公共科普设施之间,以及科技馆内部的各种展览、教育传播活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没形成一个统筹发展、资源共享、协同增效的有机整体,造成资源重复配置、重复开发,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

3.经费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家财政资金,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捐助科技馆、鼓励科技馆创收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投入到科技馆建设与发展中来,导致部分科技馆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

二、未来科技馆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1.统筹资源与协调合作机制面临挑战。

目前,科技馆之间,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网络科技馆、基层公共科普设施及其他社会科普机构之间,普遍存在着缺乏协同的现象。[2]如何打破壁垒,形成跨部门、跨系统的领导、管理、监督、协调机制以及统筹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协同运作的机制将面临巨大挑战。

2.科技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发达国家科技馆的发展经验显示,不论是科技馆的展教能力,还是科技馆的运行管理,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随着科技馆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量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由于院校的专业设置、科技馆行业的培训缺失、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原因,科技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途径稀少且不够畅通,科技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

3.科普展教能力的提升面临挑战。

发达国家优秀科技博物馆具备了雄厚的科普展教能力,才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我国科技馆不论是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或是作为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龙头”与“依托",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普展教能力。但是受到人才培养及资金投入等限制,科技馆的科普展教能力提升将面临挑战。

三、有效提升科技馆群众文化服务效能的对策建议。

1.展教功能向馆外延伸的趋势。

科技馆的展教功能并不能只是局限于科技馆馆内,向馆外延伸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一方面通过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将展览推送至科普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另一方面要开发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等科普资源包,配发给科学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边远地区学校。此外,开发虚拟现实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云端课程等,提供多种内容与形式的科普服务,增强科普展教功能,加大服务辐射范围。

2.建立多元化协调合作机制。

加强协调合作,借助社会力量获得更多的科普展教资源、智力资源和财物资源,不断提升科技馆的社会效益,拉动公共科普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一是与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起经常性的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开发展教项目,开展学术交流。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合作,包括组建低碳馆科教辅导员队伍、搭建教学互助平台等;开展附加值更高的校外教育,设计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

3.加大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力度。

通过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和进修、国内外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科技馆所需的专业人才,逐步建立科技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的管理型、专家型和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国特色现在科技馆体系“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报告[R],2014,10:223.

作者简介:胡周颖(1984-),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普及、教育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