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育

时间:2024-08-31

白波静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相连。从先秦时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当代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家国情怀”始终是我国民族永远追求的目标。纵观我国各朝代历史,遥看我国文化艺术,缅怀历朝历代的无数民族英雄,无不以国、以家为中心,“家国情怀”就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走向今天的。“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为了国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要将细节史料的运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挖掘家国情怀培育的素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国”乃人生理想的源泉。“情怀”,一种感情,一种寄托,一种希望。“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所谓的“家国情怀”,其概念是多层次的,我们当前所说的家国情怀就应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有道是: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只要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还在,中国就会崛起。“中国之胜,不是胜在武器,也不是胜在地广人多,而是胜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大迸发”。“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一种对国家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与心理密码。”然而这种深情大爱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感悟之上,所以时代赋予我们历史课堂的使命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以文化焦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线索,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对国家的认同,引导学生争做具有家国情怀的道德榜样。

二、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

历史教育不仅能充分发挥历史的社会教育功用,也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国梦。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初中学生会为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一百多年的侵略,也是一部抗争史——中国人民从未间断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又是一部探索史——开明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索活动。初中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能够充分地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残酷侵略的历史史实,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版七、八年级历史课本中都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专题内容,尤其是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此方面的内容较多,涉及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艺术、科技、思想诸多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卓著的成果。当我们学习这些内容时,都会沉浸在这些优秀文化的海洋里,尽情地吸取其中的精神营养。

3、国际视野

中国近代出现任人宰割的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落后敌不过帝国主义国家的强大,而中国的落后又主要是因为清朝后期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认清世界形势,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历史的步伐、时代的潮流。

通过学习世界史,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成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文明成果共同构成了多彩的人类历史,每一个文明成果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也是需要我们维护的。

三、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1、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比中学其他学科,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历史素材,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对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的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有三种,分别是显性的、隐性的和中性的。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科学家的事迹、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为抵制外国的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继斗争的革命家的事迹,是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国家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是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而历史事件、历史图片、历史遗迹,是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根据上述分类,在历史教学中,对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可采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对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宜采取挖掘的策略,对中性的爱国主义素材要采取赋予情感的策略。通过对历史教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倍增。

2、从历史文化遗迹中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为欠缺,对历史上发生的事很难理解,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爱国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喊口号,它要有实际的内容,卢氏作为革命老区,有大量的红色遗迹和革命故事,让学生要从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从感悟历史中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参观历史遗迹为历史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3、借助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程的改革由于教师观念的转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由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把学到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更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历史课堂中的实现,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历史课堂应设法暴露认知差异和激活认知差异更便于引领价值”的教学思维,重视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认知它、理解它、认同它,指导学生更加清醒、从容地处理好现实生活中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情怀,促进家庭、社会、国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历史教育的新时代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楼卫琴.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课程教学研究》,2016

[2]刘清泉.“家国情怀”与教师使命.《今日教育》,2017

[3]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2

[4]蒋莉莉.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赤子,2019,18(13):238

[5]庄细兰.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学的意义与途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239

[6]周靖,罗明.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8]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内蒙古教育》2016年第6期(A)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有效践行路径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C20111234)研究成果。

(河南省卢氏县基础教研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