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初中数学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应用的策略

时间:2024-08-31

梁玉学

摘要: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学而言,要想提高其教学效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得学生在教学预测与设计中进行目的计划性学习,在生成中得到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建构。它的运用既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对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矛盾统一的发展关系,从而提高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

引言:生成性教学的核心在于“发展和变化”,强调学习 过程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与外界信息的交互 实现信息意义的生成建构,是一种动态的学习和教学策 略。这就要求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学 生认知程度的判断以及当前所讲授内容的含义,对教学 活动进行動态调整,及时捕捉当前课堂的互动状态,从 而促进学生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思维也会相对而言比较活跃,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性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之前教师都会进行充分的备课过程,但是要知道每一个学生其思维模式都是个体存在的发展模式,对问题的看法与角度也会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争议法则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预设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生成资源的创设,这样既可以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使得教材内容以动态开放的发展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使得预设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数学生成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态势。

(二)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要想让数学教学得到质性效率的提升,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其基础所在,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我们所追求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解决的了这一问题现象,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的全面了解,我们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重回课堂主体地位,在预设中进行数学知识重难点的掌握与运用,在生成中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既可以深化教材内容,也为学生塑造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实施策略

(一)开拓思维,培育数学内涵

数学史话无疑是厚重且充满价值的,在教学过程 中,数学史话部分内容已经远远超过初中学生的理解范 畴和学习范围,但是通过这些理论与知识能为他们提供 一座顺畅且充满数学智慧光芒的桥梁,能开拓学生思 维,丰富数学内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三角形时,部分学生一方面很难理解三角 形公式,另一方面不能完全接受公式概念,如巴罗切夫 斯基理论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小于 180 度、外角是不相邻 内角的综合等。但是黎曼几何原理过于高深,无法让学 生把握与理解,但是讲解此原则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 信念。

(二)资源探究,融预设中激发生成

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思维模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不仅要让预设拥有良好的启发作用,还要使得预设与生成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放大,在学生个体差异性存在的原则下展开独立思维的考察,通过利用这一特质,为学生进行空间与实践的探究,引导学生在民主性的学习氛围中看数学学习资源的再生。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数学内容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进行这样的数学引导:想一想y=kx+b,ax+b=0之间是否有关联?通过这一自主探究过程,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插入有关一次函数相关的知识点,毕竟函数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程与函数的引导中使得学生展开形式、内容、相互关系的数学知识探究,为学生的思维延伸提供有效的发展途径,在这一预设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释放。通过教材内容本身的拓展使得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点的联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为学生梳理数学关联,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懂得利用数学知识联系进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学习、生活的创造,凭借资源的生成使得学生得到创新能力的激发。

(三)梯度设问,暴露思维过程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提问实 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科学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 考。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解决问 题的思维过程更加清晰,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 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暴露整个思维 过程。比如,在讲解“整式的加减”这一小节时,教师可 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整式加减的过程。问 题如下:“有一个长、宽分别为 9 和 3 的矩形,沿长边 减去一段长为 a 的矩形,那么剩下的矩形面积该如何计 算?”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想到了两种求解办法,一种 是利用剩下图形的长和宽直接求解:S=3(9-a),另 一种是用原矩形面积减去被剪掉的矩形面积:S=3×9- 3a。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提出第二个问题:“上述 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应该相同,这一现象体现了什么规 律?”学生很快就回答出“这是乘法分配律”。教师继 续提问:“如果将第一种计算方法中的‘3’改成‘-3’,那么运算结果应该如何表达?”学生认为应该继续按照 乘法分配律的方法将括号去掉,即 -3(9-a)=-3×9+(-3)×(-a)=-27+3a,从而得到了整式加减运算 当中“去括号”时括号前分别为正号和负号这两种运算 情况的计算方法。由此可见,在具有梯度性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 够紧跟教师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且 在梯度问题的回答中,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对解题 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步骤的理解程度,从而结合这一反馈 结果动态地调整接下来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 设计梯度性问题,暴露学生在问题求解过程中的思维过 程。

结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预设与生成,要想学生得到全面成长、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要明确的知道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潜在关系,还要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得学生在良好的预设中得到数学资源的生成,以便于为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志凌.初中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考试周刊,2018(99).

[2]林初草.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7(05):1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