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张亚卓

摘要:在教育领域中,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延伸和补充就是作业,作业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作业设计、布置的过程中,有效凸显作业的特色及亲和力、吸引力等特征,可将表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实践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业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强化记忆,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在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着盲目追求数量,数学作业内容固化、作业形式单一以及作业难度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无法起到辅助教学、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而且单一固化的作业内容逐渐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数学科目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和数学思维发展。

1.减少作业数量,提升作业成效

学习应该是劳逸结合的活动,如果教师强占学生的时间逼迫学生完成数学作业,学生就会反感数学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质量,减少数量,选择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有代表性的数学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精神,还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发展课余爱好,得到身心的放松。同时,作业更少,教师的批改任务也会减少,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分析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都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学习是一个自我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应该充满趣味性。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在提到数学时,首先想到的是难以理解和复杂的练习,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为了扭转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教学不仅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还需要为学生安排有趣的课后作业。例如,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母亲购买蔬菜,并通过帮助母亲计算应付账款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而在为学生讲解统计图的相关课程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统计知识,比如,十字路口的汽车、学生的平均成绩等内容。同时,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定制分层作业,以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比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些具有难度的运算知识,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简单的基础计算,以查缺补漏,巩固基础[1]。

2.增添乐趣、彰显作业趣味性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应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数学作业设计中的趣味性内容有效增加,以此使以往的机械式及重复式等计算题或应用题设计现象切实规避,确保学生以往对作业的单一感、枯燥感有效减少。此时,不仅利于学生面对作业时心理负担的降低,同时借助趣味性元素也更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到作业的学习中。而在学生对作业产生强烈兴趣的情况下,自然不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如此一来,就达到了减负的目的。例如,学完“认识钟表”这一课后,教师可将一些绘画作业布置给学生,即引导学生围绕钟表时间进行绘制,并将时间借助数字记录下来,此時学生能够以自身喜好为依据,将不同形状的钟表绘画出来,如方形及圆形等,并使用不同标志开展数字的设计与创新,借此达到提升作业趣味性的目的。除此之外,游戏类作业的设计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如学完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课知识后,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轴对称图形进行制作,并让学生拼凑简单图形,逐步拼成其他复杂图形,如房子及汽车等,最后引导学生和家长和其他同学将平移、旋转等游戏完成,借此达到透过生活理解旋转知识的目的,促进学生对图形运动理解程度的加深。设计趣味性作业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对作业的科学设计方法进行深入学习,把握知识精髓,如此才能确保作业质量的有效提高[2]。

3.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实践型作业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应贯彻减轻学生负担、提升作业质量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能追求形式上的作业设计,而应具备现实意义,将重点放在具体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到家后主动观察自己家中的钟表或父母的手表等,告诉父母现在准确的时间,并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制定一天的作息表,表中详细记录钟表上显示的时间以及学生此时的具体安排,如开始写作业的时间、洗漱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等,做到活学活用,使学生真正掌握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在学习“分米和毫米”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用尺子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和宽度等数据,如餐桌的长度和宽度、水杯的高度等,将这些数据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在第二天上课时与班级同学一起分享。以这些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能准确地辨别和区分一些物体的长度单位,使作业真正体现巩固课内知识、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另外,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调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调查班级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实践作业,每名学生通过询问了解到每个同学的身高体重信息,并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制作一个表格,将这些数据整理好,并分类整理出身高超过120厘米的学生,统计不同身高体重区间范围内的学生总数,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从而最大化地将作业的功能发挥出来[3]。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原则,设计更多元化的作业内容,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作业获得学习水平上的提升,发挥作业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冬一.“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2022(01):39-40.

[2]陈岳婷,陈振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34):45-46.

[3]高凤英.落实“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11):73-7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