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董必武:中共“一大”的关键回忆人

时间:2024-04-23

何立波

忆往昔,在中共“一大”的代表中,最终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步入了开国大典。董必武是前清秀才出身,曾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并在“五四运动”后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董必武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实现了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真正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中共“一大”参加者人数的回忆中,董必武成为关键“回忆人”。

结交革命的良师益友,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董必武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是由清末秀才历经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逐步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1911年底,董必武在武昌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任湖北支部评议员,这成为他60多年革命生涯的起点。1914年1月,29岁的董必武和同乡张国恩、张谐英赴日留学,考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法科。

1919年3月,董必武同张国恩一起主持湖北旅沪同乡会会务。其间,他结识了由日本留学回国的李汉俊。李汉俊是湖北潜江人,在日本留学时深受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的影响。在李汉俊的介绍下,董必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入门》《政治经济学入门》《黎明》《改造》《解放》等日文书刊以及《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董必武后来回忆说:“李汉俊告诉我们一些俄国的情况。告诉我们一些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本钱。”在与李汉俊等人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中,董必武最终完成了革命思想的最后一次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延安五老”:谢觉哉、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

1919年夏,董必武结识了由鄂赴沪参观的学生代表陈潭秋,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同良师益友就革命问题的深入讨论,董必武一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苦闷彷徨,踏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创办新型学校,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空间

为唤醒民众、组织群众,董必武同李汉俊、张国恩、詹大悲等人决定从宣传新思想、培育新型人才入手,办一所新型学校,筹建私立武汉中学。对于诸如校址校舍确定、办校经费筹集、教师聘用、办学章程拟定等一系列难题,董必武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办学经费上,大家商议由创办人募集解决。董必武的同学雷大同听说后愿出资120元,其他创办人各捐20元。为凑足20元,董必武于数九寒冬典当了自己身上的皮袍。办学由董事会负责,大家推选董必武任董事长,但他不同意,认为自己是当地著名的革命党人,出任董事长不利于办学,遂提议董事长一职由湖北省议会议员、著名教育家郭肇明出任,校长由中华大学教授刘觉民担任,而实际上主持教务的是董必武。

注重新思想的传播,是私立武汉中学一开始就呈现的与众不同的面貌。第一,以白话文形式授课,国文课则白話文与文言文兼用;第二,打破封建教育制度,实行男女同班学习制;第三,引导学生成立社团组织,且学生组织可以向学校董事会提出意见;第四,学校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董必武教国文,首先考虑到通过国文课有利于培育和启迪学生的新思想,注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逐步提高和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他帮助学生阅读报纸书刊,促进学生注意国际国内的时事问题诸如俄国革命问题,启发学生的革命思想。董必武邀请李大钊、恽代英、李汉俊等人来校讲学,聘任黄负生、刘子通、钱介磐、陈荫林等人任教。同时,董必武还购入《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湘江评论》等书刊,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1958年,林伯渠、徐特立、董必武、吴玉章、谢觉哉、蔡畅等在武汉

筹办私立武汉中学,是董必武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革命新路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他团结全校教职员,把这所简陋的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很快成为武汉地区首屈一指的新型中等学校,成为湖北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实际上也是武汉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摇篮之一。一些学生走出校门就奔赴了革命工作岗位,在1927年冬的“黄麻起义”总指挥部十位领导人中,就有五位毕业于武汉中学。武汉中学学生还参加了南昌起义、广东海陆丰起义、井冈山斗争等革命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私立武汉中学被查封、停办。

组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点燃湖北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上海发起组直接指导下成立的。董必武回忆说:“1920年,李汉俊——那位曾当过我马克思主义导师的自日本归国的留学生,打算在上海创建中国共产党,并到武汉来同我商议此事。我决定参加,并负责湖北支部的筹建工作。”不久,陈独秀委派刘伯垂回到武汉,协助董必武等筹建党的组织。1920年秋,在董必武的寓所,举行了武汉地区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会议——“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成立会议,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刘芬)、张国恩、包惠僧、郑凯卿、赵子健参加,标志着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会议决定租用武昌多公祠5号作为党的机关,公开挂“刘芬律师事务所”牌子掩护党的活动。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促成了武汉工人、农民、学生、妇女运动的迅速发展,使武汉成为一个共产党的重要基地,同时它与广东、北京、上海、湖南、山东等地的党组织建立了通讯联系,以交流建党情报。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前后,董必武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了大量工作。1920年秋,董必武和陈潭秋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董必武还会同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其他成员组织了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以引导青年学生逐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念。在董必武的领导组织下,早期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的宣传达到了新的高度。1921年1月,董必武等创办《武汉星期评论》,成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出版物。

在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组建的同时,陈独秀、李汉俊等在沪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董必武与陈潭秋随即首先在私立武汉中学建立起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在武汉的一些大中学校中,又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参加。11月7日,由董必武、陈潭秋等发起,在私立武汉中学召开了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董必武后来回忆时自豪地说:“我的最进步的十名学生,组织了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

参与起草大会报告,为中共“一大”做出积极贡献

由于董必武对武汉共产主义组织的筹建作出巨大贡献,对党的革命事业忠贞不贰,因此,他被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为“一大”代表。董必武得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1921年7月23日至31日,董必武作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会议上,董必武向大会全面汇报了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筹建和活动情况,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

在党的基本任务和组织原则讨论时,“一大”代表之间最先意见并不统一。以李汉俊为首的“公开马克思主义派”“不赞成组织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而主张团结先进知识分子,公开建立广泛的和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党。”以刘仁静为首的极左派“主张以无产阶级专政为直接斗争的目标,反对参加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反对任何合法运动,认为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一般应拒绝其入党”。董必武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正确的立场,不盲从,哪怕是对他的“马克思主义的老师”(李汉俊)。董必武和毛泽东等大多数代表一道严厉批驳了“合法马克思主义”与“关门主义”两种错误观点。

在讨论对孙中山的态度与关系问题时,“一大”代表之间曾发生过一些小争论。董必武结合自己多年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深切体会,认为孙中山是有进步性,是与军阀有明显不同的。关于他的进步的方面,应该给予肯定,采取欢迎和帮助的态度。因此,针对包惠僧、陈公博将孙中山视为军阀的错误评价和拒绝联合的过激主张,董必武据理反驳。董必武与包惠僧的争论,实质上是关于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时,要不要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经过讨论,通过如下原则:“对孙中山主义,采取批评态度,而对于某些进步的运动,则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来援助他。”可以说,这一原则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国共两党合作,发展扩大反帝反军阀的统一战线埋下了伏笔。

受大会委托,董必武与张国焘、李达三人起草了党纲和今后的实际工作计划。大会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利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所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大会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组织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董必武还参加了中共“一大”给共产国际报告的起草工作,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一大”会议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并指出:“同其他党派联合行动,并不违背我们党的原则,我们应当竭尽全力与一切人士合作以反对共同的敌人……”

中共“一大”闭幕后,董必武和陈潭秋于1921年8月初返回武昌,向全體党员传达了大会通过的党纲、决议,并研究部署了武汉党组织的工作,成立了中共武汉地方工委。同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通告,正式成立了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董必武为执行委员,负责财务。到1923年初时,湖北地区已有党员五十多人,成为全国拥有党员最多的省份。

回忆和还原历史,为中共“一大”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中共“一大”在中共党史上意义重大。为还原这段历史,董必武从1929年开始到1975年去世期间,都在努力地回忆、收集资料,试图还原历史。中共“一大”代表一直有12人和13人之说,主要争议是包惠僧的代表资格。董必武一直认为包惠僧是“一大”代表。

1929年,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三位“一大”代表聚集在苏联莫斯科。董必武、张国焘是列宁学院英文班的学生,何叔衡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间,何叔衡听了两次张国焘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情况的报告,还认真作了笔记。或许是张国焘讲的中共“一大”开会的具体情况与自己记忆中的情况有很大差别的缘故,1929年12月26日,何叔衡给董必武写信询问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参会代表、会议议程及内容、会议地点、大会是否发了宣言等五个问题,而且这封信还是由张国焘捎给董必武的。董必武在1929年12月31日给何叔衡的信中说:“参加会的有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上海代表(李汉俊、李达……)广州代表(陈公博……包惠僧……)湖南代表(何叔衡、毛泽东)湖北代表(陈潭秋、董必武)山东代表(姓名忘记了)留日代表(周佛海)……”这里,董必武虽没有说明代表人数,但肯定包惠僧是广州的代表,实际是说明了“一大”是13位代表。

1961年,董必武接受了《中国青年》杂志记者的访问。杂志记者在采访记中写道:“董老回忆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纲领,这个纲领是在宣言中表达出来的。董老记得曾经参加过起草这类文件工作,所以还隐约想得起这个纲领的内容。‘一大文件以后就遗失了。‘一大通过的纲领,虽无文字可证,但列了‘二大时,党对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就有较为完整的理论阐发。在1921年中共成立后,党曾经以《新青年》为机关报,在其第九卷中有反对帝国主义的论点。这也证明‘反对帝国主义,是在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前已成为中共的政治口号,我认为这个口号在‘一大会上定为政纲,是合理的,很可能的。”

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对于董必武来说是终生难忘的。1963年12月,董必武应邀为中共一大南湖会址题写了一副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着星星火,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1964年4月5日,正值清明节,年近八旬的董必武偕夫人何莲芝,在相隔43年之后,在由杭州赴上海途中,特意重访了嘉兴南湖,参观了为纪念中共“一大”而重新仿制的画舫。他步入画舫后看了又看,连声说:“很像当年的那艘画舫,仿制得很成功。”随后提笔赋诗一首:《清明节车过嘉兴访烟雨楼》,写道:“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