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小学数学美育教学有效策略

时间:2024-08-31

曹彦东

摘要:小学数学涉及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数学定律,这些既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改革,意识到数学美育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知道自身在教学中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体现数学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数学发展进程,对确保小学数学教学高效开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美育教学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课堂教学

引言:美育可以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比如数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等,而且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力,使学生全面了解世界。数学美育是指数学学科的审美教育,小学数学学科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美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效果也相当显著。一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合理融入数学美育,这是尤为重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美育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数学美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小学数学教材对杨辉三角进行解析,使学生看到三角形包含丰富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中三角形属于基本图形,其涉及一些内在规律,包括三角形中线有三条、高有三条等,这些都是美。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通常是以不同数形之间的直观现象、探索中的准确推理,从有限形式模拟到无限形式模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将个人思维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数学美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措施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其创新思维

提升学生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通常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反馈的过程。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和获取显著效果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习、探索,真正做到以趣味为吸引、以练习为渠道,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尝试着向学生介绍与数学有关的伟大成就,介绍在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研究中数学的重要意义,以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满求知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实际学情,设计相应的教學方案,实施分层教学,准备难度适合且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教师也要利用合理的分析和科学的推理,对数学美进行深入挖掘和揭示,使学生可以采用恰当的解题方法,发现数学学科独特的魅力,而且利用自身的解题能力将数学美表现与创造出来。教师可因势利导,将矛盾有效缓解,为数学教学增添更多的魅力,让人感觉数学美不胜收。

2.科学融通,呼应数学理性的审美观照

数学的发展,对众多学科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数学又与其他学科领域互鉴互学,促进了数学的深入发展。此外,数学逻辑与认知机理之间也是需要不断交融的,既有“同化”,也有“顺应”。由此可见,无论是数学的发展,还是数学认知的发展,都需要科学地融通,这种融通正是一种审美的观照。

数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视其为哲学之起点,在中国古代是“六艺”之一。同时,数学又广泛应用于科学、医学、工程、经济等领域,被称之为应用数学,因而数学从未脱离其他科学而独立存在,紧密地联系着其他学科领域。此外,从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角度,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渗透一些诸如哲学、美学、建筑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方法与思想,这样,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才是完整的、科学的。如教师可以结合建筑设计美学,以天坛等圆形建筑引入圆的认识,结合三角形的建筑设计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等,引发课堂的哲学思考,开展审美鉴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其感受世界的奥妙、生活的美好及人类智慧的光芒。

3.走向重构,实现数学教学的审美创造

数学并非只是一个静止的、固化的知识堆砌、符号集结与逻辑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加工重构,充满灵动创造的生命形态。这种灵动生命形态体现在数学自身地不断发展,人的思维方式地不断进化,还体现在数学文化的不断积淀、升华,这既是一种审美创造,也是一种科学重构。教师要传授知识,首先要自身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加工,深刻理解、精准把握。这既是数学知识生本化的改造过程,也是重新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如此,才能正确导引学生的数学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重构例题加强知识的整合,重构情境赋予知识以表征形式,重构阅读强化学生的自主解读,重构作业提高适切性与实效性。

“重构例题”,是指抓住关联度高、抽象度强的核心知识,从一道例题的学习拓展到一类问题、一个单元的学习,触类旁通,使例题具有单元结构的张力。同时,以例题串联各相关知识点,利用“问题群”将旧知与新知关联,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以简驭博,彰显出数学简洁化、结构化、网状化的本质。“重构情境”通过综合知识的本源背景、发展轨迹、故事场景重构学习情境,促进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经验、方法、策略,使教学更加多元、多样,具有审美韵味。“重构阅读”以数学阅读丰富学生感知、拓宽视野,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促使学生主动去收集信息与数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在数学知识中融入学生的观念、情感、发现、想象与创造,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是一种生硬的符号形式,具有了趣味、情感与美感,正如克乃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重构作业”,则需打破数学理性统治,确立数学理性、数学审美、儿童呼应“三合一”的作业设计理念,提升作业的童趣性、形象性与理解性,改变作业就是做题的固有思维。倡导“题不止于题”,突破知识层面,注重解决策略、辩证思维、想象创造,融入审美鉴赏、哲理分析等,以作业为载体开展无边界学习,让作业成为梳理知识、活化知识、鉴赏数学美的载体。

结论:总之,新时代呼吁绚丽多姿的审美课堂,广大数学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数学之美,寓美于教,以美启智,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当然,要实施具有较高品位的数学美育并不容易,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做到多研读、多思考、多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高晓曼.浅谈小学数学审美式课堂教学策略——以特级教师黄爱华的数学课例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87.

[3]刘太令,迟辉.让数学思想成为学生发展的隐形翅膀[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10):1-4.

[4]吉静娟,丁君华.让数学课充满美感——浅谈小学生数学审美感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02):26.

[5]周琴秀.渗透数学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J].教育科研论坛,2011(03):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