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谢乃远
摘要:“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工作还刚刚起步,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诸如如何使学生维持对课后服务课程的热度和兴趣,如何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等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索。鉴于此,本文对小学学习爱哦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一、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内涵
对小学高质量课后服务进行顶层设计首先要对高质量课后服务进行清晰的界定。高质量课后服务包含高质量和课后服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质量”,从语义学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将质量界定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从经济学来看,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性[5]。这一方面突出了质量有优劣的程度之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质量作为客体满足实际需要的核心特质,而“高”对“质量”这一概念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质量是指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特性。
高质量课后服务是指学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在校内开展的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真实需求的服务工作。从“高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求课后服务不仅仅满足学生课后需要看管的基本需求,还应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所提供的课后服务也不应只是教师主观认为的学生需求,而应是学生随着自身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真实需求。
二、小学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
1、课后服务课程化
“双减文件”虽然以育人活动来定位课后服务工作,但是如果缺乏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学校课后服务非常容易异化为以自习为主的课后托管,或者“因人设课”的大杂烩,造成课后服务与学科课程“两张皮”,难以与学校常规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因此,对于课后服务的定位应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体系之中,明确其校本活动课程的地位,使之与学校课程体系有机衔接,与学科课程协同设计,提升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课后服务课程内部也应围绕学校总体育人目标,合理分配“课业辅导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的比例,一方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大部分作业内容,对于学习中的疑惑能获得科任教师的及时解答;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兴趣的拓展性主题活动课程可采取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式、协作式、体验式的课程组织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专业性的指导,促进其高阶思维与社会性的发展。
2、教师工作弹性化
学生个体多样化的真实需求需要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课程才能获得有效满足,但是教师负担的无限性又制约着课后服务课程的开设数量和质量。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增加教师工作队伍的弹性,另一方面增加教师工作时间的弹性。所谓增加教师工作队伍的弹性是指基于全国通行的“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政策,选拔有志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习生、志愿者,建立县级层面的课后服务师资库,各校根据自身课程体系需求和每学期的课后服务项目需求,从县级课后服务师资库中选聘教师,实现县域内优质课后服务师资的共建共享,同时区县级财政也需要划拨专项经费作为课后服务师资的劳务补助。教师工作时间的弹性是指对于提供课后服务的师资,将其下午、晚上以及节假日所开设课后服务课程的时间计算为正常工作量,不以“签到制”“打卡制”“坐班制”的硬管理来硬性规定上下班时间,尊重其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以课后服务课程质量而非坐班时间长短作为师资绩效考核的关键考核指标。课后服务课程由于没有权威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指南,其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开展具体工作,因此高创造性的课后服务工作需要学校提供弹性化的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对教师的赋权增能确保课后服务课程的质量。
3、课程设置灵活化
学校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本,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特色课程+基础课程+实践活动课”构成了学校延时服务课程群。实行年级“4+1”模式,即4天基础课程+1天特色课程;校级“1+1+1”模式,即1节基础课程+1节特色课程+1节实践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中,剪纸、面塑、中国结、草编、蜀绣、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旨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弘扬民族精神;篮球、田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阅读、音乐、美术、舞蹈课程旨在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展现学生的才华和精神风貌,提高审美能力;科技、编程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实践活动则与劳动教育紧密整合,让学生养班级精神之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种植并且养护花草,既让他们了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又让他们明白养护花草的责任,指引着孩子们做一个具有良好精神品质的人,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课程采用同级异班、走班选修的形式进行,学生采取菜单式报名、按照自己意愿选择不同的菜单,最后生成自己的课后服务课程菜单。
4、管理服务人文化
第一,严格管理,有序运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实施小组。每天有4名管理人员,1名组长负责当天课后服务的管理任务,其他3人每人负责巡视两个年段(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向组长汇报情况;落实学生考勤点名制度;建立学生评教团,对教师课后服务上课情况进行评价,教务处每周五进行反馈。
第二,心系师生,热情服务。考虑到教师工作时间与劳动强度的实际情况,学校实行弹性上下班,适当放宽教师考勤打卡制度,适度延迟非第一节课教师上班时间,合理安排教师课后服务的任务。学校还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加餐,对于课后服务需要用到的材料、教具等,任课教师只需提供清单,采购工作交由学校后勤部门去做,以减少教师工作量。对于参与第二时段课程的学生,允许其订购面包、牛奶,不因在校时间长而饿肚子,并根据时节及时变更作息时间。
第三,科学导向,按劳分酬。在课后服务的开展中,经费问题是学校比较关注的难点问题。学校的课后服务酬劳分基础性酬劳和奖励性酬劳两部分。基础性酬劳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计算方法为:拨付总金额×75%÷课后服务学生总数÷校总课后服务节数×个人班级学生人数×个人总节数;奖励性酬劳则根据各类评比获奖情况(如上课、作品、故事、报道、优秀教案、学生获奖等),进行量化考核,以激励教师把课后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三、结语
道阻且长,行且将至。学校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减负”与“提质”并举的教育教学机制,不断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真正实现“为学生减负,促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学生长远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婷.国内小学课后托管服务研究述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33):29-32.
[2]李醒东,赵伟春,陈蕊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的再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61-65,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