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8-31

杨泽锷

摘要:经济发展、城市化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小城镇、农村务工人流的不断转移以及青、中年父母双职工环境下无暇顾及子女生活和学习的现状。许多家庭迫于现实压力,为初中学生选择可寄宿的学校,这样的“留守儿童”在如今社会中大量存在着。缺乏父母陪伴与关爱的留守儿童心理易扭曲,导致寄宿留守状况下重重问题不间断出现,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寄宿留守的儿童心理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初中阶段同样如此,如何解决这一阶段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急需探索与作出应对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寄宿制初中;问题与对策

引言

在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人数中,留守儿童占据很大成分。留守儿童由于在心理健康培养阶段被“抛弃”、“远离”,长期缺乏关爱和家庭教育,缺少与亲人的肆意沟通,长期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会使一部分学生性格变得孤僻、自私、任性,尤其在进入初中阶段后,有了一定行为能力,又是处于独立人格、思维快速发展时期,从而出现一些叛逆行为。但导致性格改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社会不够关注的不足,未能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教师应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及时辅导纾解心理问题,利用教师、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初中寄宿学校留守儿童常会出现的心理问题

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通常出现成绩不佳、内向寡言、易妒狠他人、品德差等问题。儿童的自制力有限,更喜欢娱乐而非学习,处于重要学习阶段的初中时期如不能很好管理学生状态,就会导致学生成绩的大退步,甚至染上种种恶习。加之许多家长因为让学生专心学习、多接受学校氛围感染、减少上下学时间等种种为帮学生更好学习的理由将学生送进寄宿制学校。但寄宿学校内人数多,管理难度大,教师关注度不足,这种情况下留给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有限,缺少父母关爱,又缺少学校关爱的留守儿童就会感觉失去依靠,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在教师精力不足的“冷漠”及部分师德有亏的教师影响下就更不愿表达自己。这种情况下学生内心容易封闭,很难产生自信,从而在与人交往中自卑渴望却缺少交流、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回答不自信,逐渐影响到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还使他们常羡慕别人的性格、家庭等,又在长期的羡慕与不满中产生嫉妒心,并易受到“坏孩子”的吸引,将其视为知心朋友,品德受损、易逆反。在被他人批评时,由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缺乏,并不认为这是关怀,而会觉得这是针对,因而逆反心增强、变本加厉地行动,起到教育的反效果。

二、维护初中寄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留守儿童所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追根究底来源于其内心安全感的缺乏,由于“缺爱”形成的心理缺陷。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关怀,联合家庭、社会共同为留守儿童打造“爱”的环境。

(一)教师关爱

许多寄宿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分离极易产生“寄人篱下”、“多余”的个人感官,因而难以平等的与人交流,并在自我保護的过程中产生不适行为。尽管教师与家庭的关爱对初中生而言感受不同,但来自教师的关爱能够一定程度上给予留守儿童温暖,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是值得有爱对待的,从而在教师关爱中产生安全感。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专注、呵护学生、以及时、开放的反应使学生发现来自教师的关爱,弥补因缺乏关爱而短缺的安全感、帮助学生走出自卑。

(二)家校联合

家庭关爱与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即便拥有教师的关爱,通过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与家人相处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关爱对于维护寄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社会改变使留守儿童增加,但同样的,社会改变带来的发达信息技术,为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也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学校可以建立起“家长联系簿”,积极与家长反映学生状况,让家长重视起独自生活的初中生心理状况。通过共同沟通商定时间,为初中生创建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沟通的空间等方式,尽可能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联系。除此,还可以鼓励家长为孩子准备远方的惊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在充足的家庭爱中建立安全感,减少对其他学生家庭美满的羡慕,为学生内心自信提供力量。

三、社会关注

初中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作为重点社会问题,也需要发挥社会力量,减少社会不良环境和语言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使其在生长中所接触的是正面、积极、和谐的力量。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引导,但发达的信息网络为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们提供了太多模糊的、有吸引力的信息,例如部分暴力的游戏、诱导黄、赌的页面广告。这些信息不断冲击初中生的精神世界,筛选能力不足的学生就这样受到诱惑,被不良信息侵蚀。除此之外,加强每个地区的城镇建设,也能通过为部分青、中年提供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的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依然是一个严重的有待改进的现实社会问题,值得每位教师的重视。初中寄宿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关爱而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应当被家庭、学校、社会及时捕捉,积极引导学生心理,尽可能为初中生营造充满关爱的生长环境,解决初中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困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爱荣、田丰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