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黄梅戏最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一,其价值是非常值得在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学习与借鉴的。近年来,不少作曲家创作的带有黄梅戏戏曲元素的歌曲受到众多民族声乐学习者的喜爱,也有不少的钢琴伴奏家为传统黄梅戏编配钢琴伴奏,使之成为适合在音乐会、音乐厅进行演唱民族声乐曲目;不少流行音乐中也以黄梅戏元素创作出郎朗上口的黄梅戏歌。本文以流行音乐及民族声乐中四首黄梅戏歌为主要内容,对黄梅戏歌中的戏曲元素、唱法的融合、伴奏形式的融合等进行分析,探析黄梅戏歌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歌;融合发展;民族声乐;流行音乐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戏曲剧种。因其唱腔淳朴流畅,在众多音乐中都有被借鉴,尤其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较为常见,二者在现如今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民族声乐中借鑒黄梅戏的唱腔韵味、舞台表演及戏曲身段,许多民族声乐表演者为了提高自身演唱实力、拓展演唱曲目进行传统黄梅戏选段的学习,因自身学习民族声乐的因素,结合民族声乐唱法演唱黄梅戏,对于学习民族声乐又热爱黄梅戏的演唱者来说,二者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演唱形式。
一、传统黄梅戏特点
黄梅戏作为经典戏曲剧种,流传至今得到人们的喜爱及流传较为广泛,是因为其内容多在讲述故事,故事情节中敢于揭露和暴露社会中阴暗之事,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草根艺术”。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总称)。主腔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花腔主要在小戏中使用;彩腔在花腔小戏中常用;仙腔亮丽舒展;阴司腔表现沉郁。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官话为基础,唱词结构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的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字数可压缩或增加,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黄梅戏的伴奏形式各不相同,大致有:清唱与打击乐伴奏;笛、箫为主加弹拨乐器伴奏;弓弦乐器为主配合笛、箫及弹拨乐器伴奏等三种乐器伴奏形式。念白是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之一,念白形式有散白、韵白、数板、引子等。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表演动作分为“四功五法”,“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为手、眼、身、法、步。
传统的黄梅戏曲调不高,歌曲跨度不大,符合口语化的演唱状态。在演唱时多采用真声进行演唱,音高一般不超过八度,旋律在二度、三度中回环往复。演唱时要求声音自然通透、不做作、不捏、压、挤、卡,尽量贴近自然生活说话状态。黄梅戏旋律优美动人,善于抒情,唱腔委婉清新,细腻柔美;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歌唱状态自然接近口语化,让人有亲近之感且可以较好的进行演唱,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爱。
黄梅戏作为经典的戏曲,在各类音乐创作中都有大量借鉴。如流行音乐中慕容晓晓演唱的《黄梅戏》;吴琼演唱的《山野的风》;韩再芬演唱的《故乡处处唱黄梅》;斯兰、冯丽媛演唱的《送君一支黄梅歌》等,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就有彭丽媛演唱的《天女散花》、吴碧霞演唱的《孟姜女十二月调》、宋祖英演唱的《孟姜女》等。以上这些黄梅戏歌主要分为:一、在通俗音乐旋律中加入黄梅戏唱段;二、采用黄梅戏旋律元素创作新的黄梅戏歌;三、在传统的黄梅戏基础之上采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进行演唱等三类。
二、在流行音乐中的融合发展
慕容晓晓作为黄梅戏演员、歌手,在她演唱的《黄梅戏》于不仅采用黄梅戏的元素,在中段还增加了经典曲目《女驸马》唱段,该歌曲首段和尾段都采用了通俗唱法进行演绎,中段则是以黄梅戏唱法演唱《女驸马》选段。《黄梅戏》中的唱词旋律中:“从小爸妈就对我讲,黄梅戏并不是很好唱,模仿这大人身段模样,实现了我的愿望......”。唱词通俗,接近口语化,使黄梅戏歌就更多符合非专业学黄梅戏的人们进行演唱与欣赏,慕容晓晓的《黄梅戏》正是因为采用经典的戏曲旋律用新的而创作方式创作出新形式的歌曲一经传唱便受到众多人民的喜爱,从谱例中可以看出,首段唱词多为一字一音,不像传统黄梅戏采用一字多音委婉萦绕,音程跨度不大,多在三度、二度之间回环往复,这也是传统黄梅戏的旋律特点,中段则完完全全采用《女驸马》选段,在中段的黄梅戏选段中,黄梅戏的依字行腔,要求咬字清晰。
斯兰、冯丽媛演唱的《送君一支黄梅歌》则是采用黄梅戏元素创作新的歌曲,借鉴了《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及《打猪草》选段《对花》,这首黄梅戏歌借鉴了黄梅戏曲调,同时也采用了经典的黄梅戏唱段。:这首歌曲与《黄梅戏》不同之处在于,《送君一支黄梅歌》采用了一字多音的旋律,非传统黄梅戏唱段之处也更接近于传统黄梅戏。以上两首通俗歌曲,在借鉴黄梅戏的基础上,更注重旋律的朗朗上口,唱词简易化。
三、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与发展
(一)黄梅戏选段《天女散花》、《孟姜女》简介
《天女散花》唱段选自黄梅戏《游龙戏凤》,《游龙戏凤》主要讲的是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借口找寻妹妹平安公主,微服私访来到梅龙镇李龙的店中,与在店中帮忙的李龙的妹妹李凤产生了爱情,明武宗将李凤带回京行至居庸关,又遇到以为角色女子,便把李凤抛弃。最后李凤生下一名男孩就离开了人世,而明武宗离世后正是这名男孩继承大统。《游龙戏凤》有好几个名称,又叫《梅龙镇》、《下江南》、《江山美人》等。
“天女散花”出自《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以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原为佛教故事,大意为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之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后世将天女把鲜花洒向人间,寓意春满人间,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愿。在《游龙戏凤》中《天女散花》选段同样带着美好的祝愿。
黃梅戏电影《孟姜女》家喻户晓,范喜良与孟姜女成婚不到一日便被抓去修长城,随着寒冬到来,孟姜女缝制好冬衣踏上寻夫之路,路途遥远非常艰辛,待孟姜女到达长城之后便被告知丈夫范喜良被埋于长城之中,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也就有了经典的典故“孟姜女哭长城”。其中黄梅戏选段《孟姜女十二月调》最为出名、传唱度较高,在电影中《孟姜女十二月调》出现在把守关卡的士兵不让孟姜女过关,要求孟姜女唱曲才将其放行,孟姜女将寻夫的经历唱出感动官兵而得以入关。该选段情感真挚、感人肺腑,是黄梅戏中的经典曲目。
以上两首黄梅戏选段已不只出现在传统黄梅戏的表演中,近年来也被搬上民族声乐的舞台,作为民族声乐音乐会中的选曲,不少钢琴伴奏家、作曲家将这两首选段进行融合与创新,创作出适合在声乐舞台上演唱的民族声乐作品。
(二)民族声乐与黄梅戏腔的融合
民族声乐唱法是借鉴吸收西方美声唱法,为更好的演唱中国民族歌曲服务的唱法,与之相对应的有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等。民族声乐是必须在正确的发声方法之上进行训练的,训练气息、共鸣、咬字、通道等,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调整声音,为能更好演绎中国声乐作品。
黄梅戏戏腔与民族声乐的唱法有较大的不同,黄梅戏是一个采用真声进行演唱的戏曲剧种,根据演唱的需要有时也会使用假声,因其真声使用较多,音域跨度并不大,女腔通常在一个八度内进行演唱。真声演唱的优点在于声音结实,气息支撑点较深,但因音区较低,演唱位置低,口语化特征明显,穿透力不强,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就刚好可以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天女散花》在传统黄梅戏中,根据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的演唱,调式调性为F调(F宫徵调式),音区为小字组的a音到小字二组的d音,音区不高,声音位置较低,通常演唱需要借助扩音设备。将《天女散花》融合进民族声乐的舞台上,首先在传统戏曲调式之上提高了四度,把调式改为降B调(降B宫徵调式),这一改变的目的在于更适用于民族唱法,音调的提高就需要更高的演唱位置、头腔共鸣及气息的支撑,还借鉴了其板式节奏的变化,将其伴奏乐器从箫、笛、打击乐器、弓弦乐器等结合钢琴演奏技法变为为声乐作品演唱伴奏的钢琴伴奏,从伴奏的肢体来看,与黄梅戏行云流水般的行腔非常相似,在唱词的伴奏中也多用同音节奏及同音旋律(如谱例1)。为传统的黄梅戏曲编配钢琴伴奏,也使更多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多了曲目选择性。
《孟姜女十二月调》由传统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演唱,调式为F调(F宫徵调式),音区在小字一组的c音至小字二组的d音,而由声乐表演艺术家吴碧霞演唱的《孟姜女》调式为G调(G宫徵调式),音区也有所提高,声音穿透力更强。由作曲家王志信作曲、刘麟编词进行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更富于表现力、爆发力,将孟姜女的艰辛及悲痛欲绝表现出来,在声乐舞台上更富张力,伴奏也借鉴打击乐、弓弦乐器的伴奏音型用钢琴演奏出来,尾段采用板式节奏进行变化。改编版的《孟姜女》有G调转向F调陈述孟姜女的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情感,在由F调转向降B调讲述寒冬凌冽孟姜女送寒衣的经历,最后也结束在降B调上,音区由小字一组的c音至小字二组的降b音,音区跨度之大,三次转调更能凸显主人公每个阶段的情绪变化,最后在高音区体现了孟姜女能哭倒长城的悲愤力量。
总结:在黄梅戏的发展中,与流行音乐、民族声乐的融合是有目共睹的,在流行音乐中借用黄梅戏的元素,对传统黄梅戏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黄梅戏歌”,用流行音乐的演唱形式,曲调简单,唱词通俗易懂,使大众更能接受且能演唱。民族声乐中将黄梅戏的唱腔及表演形式融合进来,在声乐舞台上进行演唱,用民族唱法演绎黄梅戏是继承也是创新,在伴奏上采用钢琴伴奏,也突破了黄梅戏唱段中只采用吹打乐器、弓弦乐器的伴奏形式。相信在未来发展中,会出现更多的戏曲与其他类型音乐形式融合发展的局面,对中国艺术瑰宝戏曲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孝刚、李光南.《黄梅戏概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
[2]宋琦.黄梅戏与安徽民歌演唱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代佳.“黄梅歌”的界定及产生的时代背景[J]大众文艺,2017.
作者简介:余玲(1996-),女,苗族,贵州雷山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硕士(音乐)在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