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亚军
摘要:面对社会需求和就业环境,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加强实践教学,调整培养模式,拓宽培养目标,提高专业技术,锻炼专业精神,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服务社会
文物与博物馆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其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既要求具有人文学科的背景,又强调兼具理工学科的基础。本文拟在检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一些个人见解,请同行师生指正。
一、文博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2018年,我国已有博物馆近5000家,目前还在不断增长。文博专业人员的严重不足,甚至空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文博事业的专业、健康发展。为了解决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在原有考古学、博物馆学等邻近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希望能为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據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8所高校开设了“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连续多年的专业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博机构和单位中专业人才的缺乏。纵观国内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历程和现状,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第一,大多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在知识体系、专业技能等方面不能满足相关考古文博单位的需求。作为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新型专业学科,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高校,大多是在原考古专业基础上设立,限于专业认识不足和师资队伍的缺乏,在具体培养方案制定中并未脱离考古学学科的限制,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仍以考古学及其相关的学科背景为主,忽略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特征和社会需求,导致培养的文博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偏离了设置专业的初衷,以致于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满足单位和工作的需求,不能更好地发挥所学专业的优势。
第二,国内严重缺乏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考古学一级学科毕业的高层次人才极其缺乏,且大部分高层次人才在研究课题时,绝大部分以考古学学科方向为主,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课题相关的寥寥无几。尽管有部分高校已开设有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但真正有过专业学科的学习经历,或从事文博专业研究与教学的教师很少,甚至没有一人,这与专业平台、办学传统、地域因素、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关,
文物与博物馆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文学科,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中尤为明显:
第一,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单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作为文化遗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复杂、内涵丰富、专业性强,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关系密切,但绝大多数文物与博物馆的专业实践教学仍然以考古学的学科背景为主,缺乏学科的专业性。
第二,专业实践教学时长不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质量的实践需占用一定的时间,但目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配合理论教学为主,较为分散,实践时长明显不足。
第三,专业实践保障体系不健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获得相关文博单位和所在高校的帮助和支持。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与文博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极为不健全,如缺乏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系统实践教学,实践环节不完整,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二、文博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校作为文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严峻的就业环境与现实需求,决定了必须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专业人才。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重视理论认知。尽管文物与博物馆学的教育与培养中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不能忽视理论的基础作用。理论学习包括了基础理论学习和应用理论学习,基础理论包括通识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中引导学生走出常识性知识的误导,提高专业性的认识和思考至为关键。
第二,提升专业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教学相长已经是促进大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但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却忽视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相长,学生是主体,但不能忽略教师的带领作用,正确的专业教学和个人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既能为学生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也为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第三,实现多元的专业实践教学。文博专业实践教学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重视学术化的同时,应该提高实践形式、内容等。这就要求培养单位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尤其是高质量实验和实践活动,编制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的体系。
第四,增强实际以应用为目的实践教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实践除了重视科研能力的训练之外,更要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加大横向课题合作的探索,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五,重视校地合作,进行多元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核心仍在高校,高校整合资源,实现多元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有目的地建立文博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并从实践基地、实践实践、指导内容、考核标准等方面建立新的考核方案。
第六,突出院校特色,提升专业影响力。为了更好地提升专业影响力,务必发掘尚未开辟的领域,如近现代文物研究、古建筑保护、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工业遗产等。
第七,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可以参考文博专业硕士的教学,实行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以理论、学术性为主,校外导师从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培养。
第八,稳定、健康的管理和制度支持。专业是核心,实践是过程,平台是保障。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所在高校管理、制度、经费等方面的必要支持,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高校应当主动牵头,与相关文博单位达成协议,提供健康、积极、有序的教学环境。
余论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面对社会需求和就业环境,调整培养模式、拓宽培养目标、提高专业技术、锻炼专业精神是该专业的出路之一。高校在具体实行中,应当主动强化实践意识,正确实践教学,寻求校地合作,扬长避短,提高专业平台。毋庸置疑,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远大,但如何实现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仍需要全社会不断探索、交流、总结。
附记: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田野考古学》实践教材的探索与建设”(2020YBJG-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