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冯伟洲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高质量培养需求,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对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与专业内容自然、有机融合,达到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德育观和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高校日语课程也应担负起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实现课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高校外语教学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日语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日语;课程思政;策略研究
高校日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技能和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提升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中日文化交流上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日语教学工作者,应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日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就需要充分研究与挖掘日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并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在不断进行摸索和改革,在开展日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效果并不明显。如何在高校日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与专业内容自然、有机融合,结合教学实际对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校日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高校日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新时期下高校的教学要求,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教学方针的重要路径,将课程思政与日语专业课程进行充分融合,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专业创新型综合人才。
从学习内容来说,高校日语课程内容大多是学习日语知识和日本文化内容,与日本历史发展、意识形态、人文风俗等联系密切。这要求课程设计必须顺应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提出的教育新理念,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坚决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来说,高校日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虽属两种不同的课程,但其教育总体目标、课程性质、教育对象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且教育主体均以立德树人为已任,两类课程在育人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同向同行,可以在培养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中日文化的学习对比中,获得两种不同文化的体验,竖立本族文化自信,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二、当前高校日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日语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轻视思政教育。高校日语教学内容基本注重专业语言的教学,例如基础语音、词汇语法积累、听力阅读写作等专业语言教学课程,重视日语语言知识和日本文化的讲授与传播,主要关注点在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较少,甚至觉得这些课程与思政教育完全是两个概念,将两者进行教学融合,反而会显得教学不够专业,会影响到教学成效。日语教师思想上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载体的有效拓展,阻碍了思政课与日语课程的协同发展。
2、高校日语课程教材缺乏思政内容。高校日语教材为了语言学习的专业性,大多由日本学者或中日学者共同参与编著,教材中涉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政元素不多;即使部分教材中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但整體而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其适用性有待考量。
三、高校日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融合策略。
1、提高日语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教师作为开展课程教学的关键人物,应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自身素养,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落实立德育人的教学任务,实现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学校应该通过集体培训、思政教师讲座、党员教师引领等方式,提高日语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而且,还应把德育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在提升教师思政素养的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日语教师不仅要传播日语和日本文化知识,更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中国的历史,熟知各地的风土人情等,在教学展示中能以中国元素为基础,与日本文化进行比较,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建立本国文化自信。
2、以专业教材为依托,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1)通过中日文字对比,增强民族自豪感。古代的日本只有说的语言,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直至公元3世纪,中国的汉字大量传入日本,使日语终于有了语言的载体。日本人不但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而且借助汉字的草书和楷书的偏旁部首分别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起到表音和表意的双重作用。教师在最初讲授假名的时候,可以通过文化溯源,让学生借助自身熟知的汉语能力与中国文化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日语,了解两国的历史渊源更利于语言的学习,并且提升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有些词汇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比如:政治、俱乐部、茶道、卖场、便当等。教师在讲解这些词汇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这些词汇是源于日语,语言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通过介绍词汇的由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态,中日两国文字的双向交互传播说明了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在学生今后的日语学习中始终以一种开放与接纳的广阔视角,以爱国主义情怀去辨别、吸收和学习新的知识。
(2)通过中日文化对比,提升文化自信。语言承载的是文化,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日语专业课中蕴含着很多文化类的思政教育元素,比如日语泛读、日本概况、日语会话、商务日语课程等,包含了传统节日、传统服饰等文化知识。日本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国家,擅于汲取东方和西方国家所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其文化特点具有东方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以日本节日为例,“春分”和“秋分”在中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日子,“春分”表示春天的开始,“秋分”表示秋天的开始,而日本节日中的“春分”和“秋分”就是从中国传来的,分别表示欢庆春天的播种和秋天的丰收,这两个节日反映了日本传统的农作社会习俗。通过中日文化比较、中日文化的相互影响等,实现“课程思政”。中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在中日对比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通过比较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日语语言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文化自觉性。
(3)通过现实生活对比,与时俱进。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活学活用教材知识。比如,在讲授关于日本医疗和养老的话题时,给学生补充讲解关于新冠肺炎的一些常用日语表达,结合中日两国在应对和防范新冠肺炎时所采取的举措,阐述中日文化的渊源和异同,让学生了解中国在抗击疫情时的做法,体现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人民在应对疫情时,虽然暂时限制了个人自由,却成功遏制住了疫情在全国的蔓延。而日本文化的诸多方面则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和日本文化语境中,只要是为了集体或国家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大力尊重和颂扬。另外通过对比美国人抗击疫情的表现,让学生了解到美国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其行为背后的思想逻辑。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不仅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还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其行为背后的思想逻辑,让学生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丰富教学方法,多途径开展课程思政。
高校日语教师要针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多途径挖掘日语课程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日语知识,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其用日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最有效手段。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电脑模拟操作、视频软件等增加学习兴趣。分组谈论、合作完成任务,可以增强团队意识,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结语
现阶段,日语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进行摸索和改革。中日关系一直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在日语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实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教师具体把握,从思政角度进行口译课程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个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结合教学实际选取与政治、时事、旅游等各领域的国家社会热点内容进行教学思政融合,可以让学生多多关注身边的国家大事,学会用日语讲中国的故事。总之,高校日语课程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引导,未来还需要高校的教师不断进行改革和建设。
通过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效应,知識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力求使学生更加了解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的背景,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和历史渊源,激发爱国情怀。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