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标,新评价

时间:2024-08-31

张晓娜

摘要:中职英语的评价必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避免滥用形成性评价,要丰富终结性评价,要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增加应用表现性评价,尝试真实性评价。

关键词:中职英语;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

2020年3月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监控、促成和诊断教学目标达成的保障[1]。评价不当,就无法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滞后,就难以带动教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与2009年发布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相比较,评价部分有以下变化,评价在中职英语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上表可以看出,评价要以中职英语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评价主体增加了社会评价如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等,并首次提出了构建评价体系的说法。评价体系包含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其中,评价方式是落实评价目标、实施评价的手段,是影响评价成效的关键。现实教学中对评价方式的理解与应用存在较多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合。《课标》提出要能“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釆取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相一致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表现性评价的应用”[2]。这句话蕴含的信息非常丰富。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以形成性评价之名,做违背形成性评价之事

近年来,教师愈来愈认识到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增加了形成性评价,但具体操作却存在明显问题。最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的作业、平时测验、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情况等记分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评分数,但这种操作本身是违背形成性评价自身概念的。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馆息,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收集教与学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综合和解释,用于提供有关学生目前的理解和技能发展情况,以便制定下一步的学习和教学方案[3]。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有课堂活动记录单、小测验、核查表、量规、成长记录袋等。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不是为了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也不是为了鉴别学生的水平,它的目的是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宜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学习成效加权后计入总分”,也“避免把学生的每次表现相加除以满分[4]”。

正确做法是恰当运用等级评分,比如学习任务10次(满分5分),统计时,至少4次达到5分以上,最多1次低于4分,可以记A;至少1次达到5分以上,最多3次低于4分,可以记B,以此类推。除了定量数据外,还需要定性描述来记录形成性评价。定性描述比如每周课堂让学生用2-3句话写自我评价,利用每单元最后评价部分给自己打星,将数据上传蓝墨云,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自我评价给予反馈。这样会比单纯记分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状态。

误区二:对终结性评价退避三舍,缩减终结性评价比例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5]对新课标的这句话容易误解为:终结性评价不重要了,比分占比应该缩小。因而一些学校把期末总评改为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这种做法不啻于同时踩中了误区一与误区二。形成性评价的功能是诊断和促进,这就规定了不能把形成性评价计入总分,负责甄选、鉴定学生水平的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鲁子问、王笃勤,2006:215)[6]。这也是中考、高考意义重大之所在。

那新课标要求的“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该怎么理解呢?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平时教学中凸显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正确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从而使学生通过终结性评价。通过大量、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与自主性,逐渐形成良性反馈与正向循环。在凸显形成性评价的同时要丰富终结性评价,“可釆用实践任务、水平测试或学业测试等形式[7]”。实践任务更适合考核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职场语言沟通。

误区三:混淆各种评价方式,为评价而评价

除了会误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外,其他评价方式由于侧重点不同,各有交叉,因此也易混淆套用。“积极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说的就是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从而对其成就所进行的评价[8]。比如让学生用英语完成角色扮演、小组汇报、调节争端等,在校内环境可以实施。表现性评价能较好地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核心素养,因此新课标侧重提出了“评价除纸笔测试以外应探索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意义的表现性评价”[9]。在探索表现性评价的基础上,王笃勤教授鼓励进一步尝试真实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是一种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来展示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技能运用的评价方式(Muller,2006),學生的任务应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Stiggins,1987)[10]。2009年版大纲就已提出“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听力测试、口试和笔试等形式,也可采用真实性任务”[11]。对真实性任务的评价也就是真实性评价。基于真实性的要求,真实性评价大多要在工作环境下进行,比较适合企业实训或实习阶段进行,比如用英文回复客户邮件、向外国客户接受产品、按航班的英文指令登机等。可以说,表现性评价是基于校内条件下开展的评价,是真实性评价的基础版,而真实性评价是表现性评价的升级版。

表现性评价与真实性评价针对的是评价任务的性质,要求教师基于实际条件设计出能考核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提倡情境性任务,最好是真实任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目的。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尽量设置情境性任务或者真实任务,采用表现性评价与真实性评价,是新课标教改评价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由人制定,本身带有主观性。对学生的评价是个变化的动态过程,太过追求精准可能会失去对流动性的把握,从而陷入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才是实施评价的准绳。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