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刍议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问题驱动法复习教学探究

时间:2024-08-31

李凌丹

摘要:“双减”将给中小学的办学生态带来巨大变化。加强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地位,无疑会使我们的教师肩负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职业要求。尽管“双减”的工作量略有增加,但促使我思考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这就是“双减”对教师的积极影响。实行“双减”,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开展常规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复习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复习有助于同学们巩固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知识转移的目的。然而,由于一些老师对复习课的关注不够,复习方式不科学,致使复习课成为了一门自学课程。因此,从提高历史教学效能的角度出发,从实际教学的实际出发,对中学历史复习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中学历史复习课的学习效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复习;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温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中学历史是一门知识面广、内容脉络复杂的学科,因此,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突破。但在实践中,教师要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要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理论讲解,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问题的复习课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上的缺陷,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库。在历史复习时,老师要利用“提问”的方式,优化历史复习,以保证复习的有效性。

一、“双减”的解析

实行“双减”以后,多个地区性教研部门开始组织教师科研作业的设计。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语文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发现作业设计的转换主要集中于“控制”与“形式”。在控制方面,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第一,控制任务量,例如一天最多几个题目;二是控制完成工作的时间,如“几分钟内一个问题就完成”等;第三,控制工作所完成的范围,例如仅限于上课或在辅导期间完成等。

就形式而言,有两种变化。最初的改变出现在认知领域,原本设计的作业只照顾考试,因此通常都是要求学生进行同类型作业反复机械化地训练。而现在的设计可以根据某种认知层面来划分,允许不同的任务针对不同的层次。

二、现阶段初中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全面包揽,复习针对性不足

在接受新课程后,不同的同学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知识,也会有不同的薄弱点。然而,老师们在复习课时,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表来进行讲课,这就造成了复习课的针对性不够,而对于那些需要重温和巩固的内容,老师并没有特别的重视,反而会不断地重复。在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学习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战略。

(二)复习课自习化,复习课效率较低

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上,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查补漏,将复习课变成了学生的自习课。教师在讲台上不做引导和指示,而学生往往漫无目的地翻书或者刷练习题。在这种散漫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低迷,复习效率较低。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意识到,复习课同样需要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导入以及每个环节的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形成新的体验和理解。

(三)着眼点不够广,知识网难以构建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每个课时之间的内容形成有机的结合。但是在现阶段初中历史复习课中,教师往往将复习内容局限于某一节课,一味地就具体的例题进行分析,缺乏纵向和横向的延伸,这就导致学生知识网络难以构建。而历史知识的学习恰恰需要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时间轴,深入了解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历史复习课开展策略

(一)整理学生存在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复习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是初中历史复习课程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应该在复习课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以及易错点,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节课后,通过课后的询问和调查,部分学生反映“这一时期涉及的各个诸侯国比较纷杂,在记忆梳理各诸侯国的变法以及重要战争容易发生混乱”。在了解到学生这一问题需求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复习策略。

(二)利用提问进行考核,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为自己懂了”的情况,换句话说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加强对哪部分知识的学习。针对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提问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上来,那么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比较深入,在复习课上无须反复讲解;如果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难以形成系统的回答,那么教师就要加强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强化巩固。例如,在学习完《开元盛世》这节课后,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提问:哪些政策促成了“开元之治”?开源盛世期间,唐朝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简述“安史之乱”这一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事件始末?

(三)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提问不仅是教师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复习内容的安排来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设置问题。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改革开放”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一: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等历史事件;问题二:详细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决策,并总结国企的改革;问题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能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复习课成为新授课的重要补充和升华。

(四)系统设置复习问题,引导建立知识体系

在历史复习课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带领学生打破课时的限制,以历史事件或者时间轴的方式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一共分为五节课,分别介绍了隋唐的建立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选拔制度以及对外政策等知识。在学习完本单元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来掌握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

结语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温习”是解决问题、创新迁移、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在历史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历史复习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树超.微观史学视野下的初中历史课堂——以“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34):56-58.

[2]张惠英.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路径——以《美国的独立》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34):68-6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