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新的事实、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并将其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大量的思想、事实之间进行联系,并将现有的知识转移到新的环境中,进行决策和问题的学习。目前,老师过于注重学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忽視了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过于片面。因此,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小数加法;小数减法
1.掌握复杂的数学与算法
老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一般会向学生教授自己所认为的合理算法。当前,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基本学情出发,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计算方式,让学生能走出某一种算法的限制,培养创新意识,突出学习主体地位,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探索计算过程,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不同的计算思路,在头脑风暴后选择更为合适的算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但是这并不表示算法越多越好,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比较多个算法,优化算法,筛选出高层次的算法。比如“12-9”这道题,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选择算法,学生有可能会使用破十法、连续减、想加算减和其他的方式。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这些算法,老师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出最合适的一种算法。通过比较发现,想加算减的算法更为方便,在计算中的速度更快,准确率也更高。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提出自己的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了解他人的方法,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2.加强运算的教学
老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原理。比如,计算12×3,老师可以展示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一盒彩笔有多少支。学生列出算式12×3后,老师可以拿出实物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数一数,直观感受到3个12的数量。通过观察,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列算式的过程。老师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学会知识迁移。比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回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再开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先通分,再加减。老师可以用直观引导式和转化推导式的方式,展开小学计算法则的教学,比如,在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中,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并让学生掌握数位对齐的道理,将其延伸到小数的计算中,总结归纳有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即满十进一,借一当十。这是典型的转化推导式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将问题转化,从而推导出新的法则。老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工作,完成知识迁移,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推导出新的法则。
片断二:理解算理,建构算法
师:4.75+3.4等于多少?自己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练习后,展示学生作品(见下图)。
师:比一比,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算法是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加,第二种算法是把末位对齐。
师:想一想,哪种算法正确?生:第一种算法是正确的。大部分学生都举手表示同意
师:大家都认为小数加小数,要把小数点对齐,那为什么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呢?
生:4.75元加3.4元,就是4元多加3元多,至少要比7元多,不可能是5元多,所以先把小数点对齐了再相加是正确的。生2: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元7角5分加3元4角,要把“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所以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相加。
生:4.75由4个一、7个0.1、5个0.01组成,3.4由3个一、4个0.1组成。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在一起相加,也就是4个一和3个一相加,7个0.1和4个0.1相加,所以要把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有的用估算,有的换算成人民币单位计算,有的根据小数的组成思考,这些方法都能解释计算4.75+3.4时要先把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请大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屏幕相机呈现:
师:小数减法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组织展示与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生:把小数点对齐再算。这样才能做到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减。师:回顾上面的计算过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生1:计算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
生: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末尾算起。
思考:计算教学既要加强算理理解,也要重视算法形成,二者不可偏颇。这一环节的教学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小数加法”为载体,突出算理理解。在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后,教师通过正例和错例对比呈现,组织学生围绕“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种算法正确”、“为什么要先把小数点对齐了再相加”等问题展开交流、辨析,并借助多元表征从不同角度明晰算理。第二层次,以“小数减法”为载体,重视算法建构。首先引导学生将小数加法算理向小数减法类比迁移,在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了完整体验后,及时引导他们回顾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把学习体验提升成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这样教学,既教“术”,又教“理”,做到算理与算法并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还要引导他们沟通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加、减法计算的一般原理,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今后学习分数加、减法提供清晰、稳定、可利用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主动构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参考文献:
[1]吴希,谈爱清.让数学学习深度发生——“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1,(20):54-55.
[2]尤丽华.“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1,(Z4):127-128.
作者简介:张燕,1974.5,女,汉族,本科学历,小学数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