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妍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共育,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家庭要提供学生幸福的栖身之所,社会要创造学生对远方向往的氛围。各方综合发力,才能让学生身体健康、灵魂自由,向着更加平衡、更加和谐、更加有序的样态发展,与祖国一起追逐诗和远方。鉴于此,本文对初中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策略
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意义
1、有利于贯彻全面育人
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深受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的教育影响,为了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迫切需要三者协同合作展开教育。首先,对初中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加强对学生主体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学生发展的新形势,为学生自我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初中学生教育中,初中教师应发挥主要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支持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然后,家校合力育人,初中学生在学校主要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家庭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和习惯培养,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平台,对于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和需要都有着积极作用。家校协同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助力于学生加强自我认同感和生命意义。
2、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初中学生在校期间,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由教师负责,这个阶段的学生,心里具有动荡性、闭锁性、过渡性,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经验、主见等,学校、家长、社会在教育时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关注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有利于青少年从小到大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角色的转换、心理的变化等,在学生的教育中有效地普及生活学习的知识,便于他们以后能够在初中时期有意识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日后面对社会各种环境带来的考验能够更好地解决,为今后的生活和人生道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更好地面对艰难险阻
家校社紧扣育人体系,有利于帮助初中学生开辟创新思维,加强教育内容的建设,强化学生教育的育人实效,从而实施全面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随着学生的成长、知识的吸收、眼界的开阔、阅历的积累,使得初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上更具自主性。深化家校社育人合作的意义,通过适时的组织育人教育活动,搭建生活实践平台,营造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不易,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战胜种种困难,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二、初中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策略
1、统一育人价值
价值取向是实践主体在行为选择上的判断标准,家校社协同育人只有围绕正确价值取向进行才能确保其最佳育人效果。
(1)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丰富人性、培育德性、发展理性,实现个体作为人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本质,育人是教育的首要价值。基于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家校社协同育人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然要坚守这份育人的初心,将育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将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养提升和获得终身幸福作为不变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追求。
(2)五育并举,终身教育
要改变“唯分数论”造成的家校社功能和价值的错位,就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科学成才观,五育并举,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终身教育坚持整体建构和综合发展,体现长程思维,突出整体思维,强调融通思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的不断完善,助力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一种已经被当今社会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所要坚持的价值取向。
2、平衡育人主体
在新时代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自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展现出新的特征。
(1)新型伙伴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当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属三个不同的场域,因为有共同作用对象——学生——而产生相互联系。三者自成一体,但在协同育人中又不是平面化的并列关系。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它们都不是旁观者或机械的参与者,其影响也不限于本身的场域之内,而是彼此交互、叠加影响,形成有机、整体、生态、共生共成的新型伙伴关系,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家校社共同体”。
(2)平衡主体
不平衡主体表现为缺位、越位或一方占据主宰地位,压抑了其他主体作用的发挥。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家校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责任完全缺失,或是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权利僭越现象。学校教育“一轨独大”就是不平衡主体的表现。家校社作为平衡主体,首先会明确各方的责任边界,各就其位、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其次会坚持平等原则,三者的地位和权利平等,没有哪一方绝对优先而要求其他各方服从或者隶属于自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三者的教育影响无先后次序之分。它们以个体发展为作用基点,影响力有共时性,只是因为个体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不同而影响力不同而已。第二,三者平等且独立,不存在控制和服从关系。它们合作时会“去权威化”,相互尊重,互信互赖,协商对话,相互支持。第三,主体广泛参与。例如重视社会教育,强化其地位,使机构、社区和传媒等都能参与协同育人;通过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培训或讲座等为家庭提供教育服务与支持,引导所有家庭参与协同育人。
3、协商合作互动
既然是平衡主体,那只有通过协商合作,才能产生最优的协同效应。围绕共同关注的教育问题互动共进,才能使家校社协同育人实现最佳效果,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建立平等协商的互动关系意味着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是谁“强势”谁说了算,允许三方都表达各自的诉求;第二,建立良好的议事制度和有主题的协商制度,围绕主题进行有准备、有组织的协商沟通,以便更好地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第三,在政府或社会专业组织、机构的协调引领下,建立合作机制。
三、结语
总之,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在三者中主要起辅助作用,学校教育在三者中占主导地位,学校是让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带,家校社共同承担着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责任,合理有效地融合家校社可以充分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并进行劣势互补,从而取得整体上的教育成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王玉娟.浅谈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4):43.
[2]刘晓英.新常态下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J].文渊(小学版),2019(4):78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