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4-08-31

周志娟

摘要:“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不需要教的表现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从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来看,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有动力也有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小学生自主性的培育依然存在问题,在学习中缺乏兴趣、没有掌握自学方法、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语文教学研究深入分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立足兴趣

引言: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发展自学能力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有所帮助。

一、指导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第一,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例如在预习古诗《山行》一课,教师指导学生首先对照生字表,突破“寒”“径”“斜”“霜”等生字;然后通读古诗,保证诵读的流畅性,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接下来,整体了解古诗,理解作者大致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图景,如什么季节、有哪些景色、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等等;最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将自己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来,作为课堂提问。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过程和方法,并逐渐消化吸收,形成自学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课堂自学的方法。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也应注重方法的渗透。例如教师应结合阅读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并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摸索互动交流的方法,在不同观点中形成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动笔记录一些课堂内容,例如关键字、存疑的知识点等等,让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锻炼自学能力。

第三,指导学生课后自学的方法。在课后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微课作为辅助学生自学的材料,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完成重难点的巩固;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采用课堂阅读中学到的精读、速读等方法自主阅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立足兴趣,激发学生自学的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的学习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并且在着重发挥学生优势的同时,也能够兼顾到不足的地方,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但自律自觉意识差,对许多事物是抱有极大的兴趣的,却经常是“三分钟热血”。针对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出发点推动学生探求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机。

第一,教师应当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鲜活的生活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情感迁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依靠课本与教师的讲述,那么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上缺乏学习体验,对待语文学科的积极性也不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联想,那么就会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学习兴趣。例如《找春天》一课作者通过描写小草、野花、树木、小溪等景物,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在预习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回归生活,走入公园、田野、树林等环境,找一找春天的踪迹,并用文字、图画等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自学过程更加开放,让学生在生活化图景中感受春天,并逐渐形成与作者的共鸣,并产生自学兴趣。

第二,教师应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也应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小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形成动态化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找春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果,利用电子白板设计了课堂游戏,让学生根据课文将动词、名词等填入空格中,并引导学生结合游戏过程体会“换词”带来的变化,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的课堂设计更加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课堂自学的兴趣。

第三,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小学生自主性不强,对自学结果往往缺乏自信。针对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朗读中提问。对于在学习上取得成绩的学生,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树立自学的信心。

三、加强管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核心。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加强管理,做好检查与监督,完善学生的心理机制,强化学生的自我驱动,促使学生将自学行为转化为稳定的习惯。

第一,教师应结合不同的自学习惯进行针对性指导。小学生在自学中需要培养的习惯有很多,例如写作业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思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等等。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各种习惯进行引导,指导方法,及时点拨,给予鼓励,让学生的学习行为逐渐形成学习习惯。

第二,教师应加强检查监督,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需要外界力量的干预。因此,教师应对所安排的自学任务认真检查,及時发现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兴趣不足、方法不灵等问题,并针对性指导,督促学生循序渐进形成习惯。

第三,教师应注重情感渗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面对每天的预习、复习、测试,重复单调而且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培养学生坚持到底、抵抗挫折失败的能力,要激励学生耐得住胜利前的寂寞。在情感教育以及监督与引导下,提醒学生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这样才能不断磨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将自学习惯坚持下去。

结论: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学动机,指导学生方法,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加强规范管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这些措施能够逐渐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芮.刍议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1,(20):45-46.

[2]孙慧茹.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对策[J].小学生(下旬刊),2021,(02):31.

[3]李福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路径思考[J].天津教育,2020,(36):183-18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