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游戏在培智心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时间:2024-08-31

郭相立

摘要:现代教育活动精彩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校的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多元化、科学化。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各所学校纷纷开展针对培智学生健全心灵的素质教育研究,希望通过特殊教育方式,从培智学生心理素质角度,研究提升优化培智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方法。基于此本文探讨心理游戏在培智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培智教育;心理教育;游戏教学

引言

培智学生认知发展偏低龄化,偏好直观形象、可操作、有趣的教学形式,尤其喜爱游戏活动,可见心理游戏在培智学生心理教学具备尝试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在心理游戏中通过反复练习能提高理解能力。

一、主题和内容选择

依据教学观察发现,培智学生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一是注意缺陷,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对学习内容仅能维持较短的注视或聆听;二是情绪理解和管理能力差,如自闭症学生经常出现紧张不安、尖叫、哭闹等;三是自控能力差,经常有离座、不听指令、乱跑等课堂问题行为;四是人际交往能力弱,无沟通,如独自坐在位置上,或与他人沟通时表现出执拗、任性、无理取闹等问题。总的来说,学校日常教学注重知识性传授,未能对学生现存问题做相应的干预,因而上述行为很难得到改善。结合学情,在查阅资料及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改编和整合了适合低龄儿童(5~8岁)团体心理游戏,分为四个主题:注意与倾听、情绪理解、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人际互动。注意与倾听旨在改善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提高有意注意能力,尝试并主动模仿他人的行为;自我控制旨在教授学生认识自己身体部位,听指令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自我意识目的;人际互动则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交往用语,了解分享、合作的含义。此外,由于该班为新老生混合班,因此增设教学准备阶段帮助学生互相认识与熟悉,如《我的名字》。

二、目标制定

教学设计中紧扣分层原理,依据可操作化原则制定教学目标,保证贴合学生经验和能力需求,同时又具体可操作。以“指偶”游戏目标为例,按照沟通能力由强到弱,笔者将学生分 A、B、C 三组,其中 A 组学生掌握和运用简单的交际用语,如“对不起”“谢谢”“没关系”“不客气”等;在提示下,B组学生了解常用的打招呼用语,仿说简单的打招呼用语,如“你好”“再见”“早上好”等;C组学生有眼神的注视或聆听,遵守课堂纪律即可。此外,在制定目标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目标过高完不成,目标过低实现无难度,如针对无语言的自闭症学生,他们总处于游离状态,很难参与教学过程,因此目标定为有眼神注意或聆听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目标设置较高,确保活动中有所进步和成长。

三、步骤确定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理解游戏规是活动开展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运用示范法和小步子多循环的设计思路辅助学生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共分为五个环节。一是导入环节。该环节采用玩偶、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视觉方式呈现和创设生动、形象的游戏情境。以“像他一样走”为教学示例(以下环节均为同一游戏),首先,教师创设森林联欢会小动物登场的情境,播放兔子、乌龟、小鱼、鸟走路的视频,提问:“你知道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走路的吗?”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并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学生总结出跳、爬、游、飞四种动作,激发参与的积极性,为下一环节做好热身和情感铺垫。二是示范环节。这一环节选择性使用录像示范法或现场示范,使规则具体化,示范者的选择不固定,可以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教学示例:教师呈现巨人、老人、军人三种人物走路的视频,请学生说一说这些人是怎么走路的,接着教师说出一人物名称并示范走路姿势,最后教师做出不同的走路姿势,让学生猜猜是哪一个人物。三是学生示范环节。该环节通过能力强的学生再次示范规则,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游戏规则,此外,同伴示范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模仿的主动性。若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的示范,则进入正式游戏环节。教学示例:教师请2~3名学生听人物名称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正确完成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如果完成度不高,教师再次示范,直到大部分学生理解规则。四是正式游戏环节。在活动中,教师提供物质强化和言语鼓励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以语言提示和动作辅助,同时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如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情绪变化、语言表达、行为表现等,以判断活动效果。五是放松环节。该环节旨在缓和或消除学生的兴奋情绪,通过音乐放松的方式,让学生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躺在椅子上,在舒缓的音乐情境下跟随教师的指导语做简单的肢体放松,从而回归到平静愉悦的身心状态。

四、技巧使用

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培智课堂具有教学内容低难度、情景化、直观性、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在心理游戏设计中融入了多种游戏技巧,保证活动的趣味性和体验性。一是象征性游戏技巧,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物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如在“情绪面具”教学中,教师采用玩偶扮演的方式讲述故事:“明明养了一条小鱼,他非常喜欢这只鱼,可是有一天,这条小鱼不见了(教师将小鱼玩偶藏起来),于是他伤心地哭了起来,你们能说一说明明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吗?请你从下面这些表情图片中选择一张来描述他的感受”,接着认识伤心表情的特征:眉毛下垂、有泪水、嘴角下弯等。然后进行下一轮玩偶扮演,让学生说一说玩偶故事中的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二是自然媒介的游戏技巧,即食物、水、纸等实物的应用。在“彩虹的波浪中”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摇动手中的彩条,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快慢这一抽象概念,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动作,为小组的彩虹伞游戏做经验准备。此外,通过对自然媒介的动手操作,学生还能巩固先前所学,如在已经认识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不同的情绪。三是借助语言完成的游戏技巧,如故事的讲述、角色扮演、放松想象等。如在“我叫什么名字”的导入中:教师创设小动物捉迷藏的故事,一位教师扮演小鸭,另一位教师扮演小熊,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藏”的概念,随后又通过动物玩偶再次进行故事讲述,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藏”意思,如果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回答提问,则进入游戏规则的示范環节。在课堂实践中,以上几种游戏技巧并非割裂使用,而是针对每个环节的需要进行动态性的选择及综合运用。

五、教学评估

心理游戏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情绪感受。对正常学生来说,心理游戏可通过个体分享和教师观察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本次教学评估以教师观察为主,包括目标完成情况、参与程度、游戏流畅度三个方面。首先,目标完成情况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总结反思,依次对不同组别的学生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等级评估,分为自主完成、语言提示下、动作辅助、无法完成四个等级,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游戏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分组是否合适、如何改进游戏内容等。其次,参与程度是指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状态,分为积极参与(开心、感兴趣、遵守规则)状态、被动参与(平淡、无兴趣、需要反复提醒)状态、完全不参与(无目光注视、经反复提醒仍无法参与)状态。最后,流畅度是指游戏是否按照预定的步骤进行、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程度、活动中存在的突发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杨永霞.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2(23):20.

[2]赵小红.培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46-5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