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时间:2024-08-31

邓宇沁

摘要: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意义非凡,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的持续发展极为重要。本文立足于非遗文化传承角度,分别从“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艺术类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地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非遗文化;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正文: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然而,部分教师仍固执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育人,不仅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还阻碍对于国家人才的培育,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这也是高校所能做出的有效措施。另外,還要对于艺术类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和应对,才能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才能使得人才培育模式得到改革和优化。

一、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1.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技艺、技能、知识和智慧,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学习各种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学到古人的严谨细致、坚忍执着的优秀品格,而这跟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大学生学习如何完成一件传统作品的雕刻或者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磨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创新文化符号"的本土文化创意来诠释非遗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这样既能促进非遗的传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二、艺术类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整体素养偏低

艺术类高校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当前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艺术生选择相关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艺术专业有浓厚的兴趣,而是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不足,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我国艺术类高校的生源中存在着整体素养不足的情况,由于这部分艺术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在入学考试的过程中就会和其他的艺术生之间产生一定的差距,导致了学生对艺术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造成了当前艺术生源整体素养偏低。

2.2专业模式传统

当前的艺术类高校教学模式相对比较传统,在课程安排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对艺术类的专业课程比较多,对基础性的课程没有加强重视,造成了大部分艺术生都存在基本素质不过关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基础课程的不重视也为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艺术类教学方式相对比较传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降低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导致了当前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偏低,缺乏创造性思维[1]。

2.3课程教学孤立

在艺术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基础性的专业性相对较强,教师的教学内容就会很容易出现偏离教学力的现象,一般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符合基础课程的发展规律,教师对加强基础教学的重视,比如说在进行素材的时候,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物体的空间关系上面,在进行色彩教学的时候,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色彩的冷暖偏差上面,导致了基础课程的专业性被忽略,这也反映了高校艺术类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孤立性[2]。

三、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3.1完善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在课程体系完善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将方案贯穿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逐渐的渗透形成课程体系,其次是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形式,坚持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为主,比如说创新创业的通识选修课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等等,最后院校要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案例资源库,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的构建实现线上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海量的数据信息,以实现高水平的大学学习和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3]。

3.2强化师资力量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力量是有效开展的前提,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从不同的专业中选择积极性高、有一定资质的教师组建创新创业的教师团队,并依据自己的所长彼此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有效地促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且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还可以在校外邀请创新创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活动或者是到学校兼职进行任教,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的经验,开阔教师的视野,有效地促进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培训,将教师送到具有一定经验的大学去进行相关的培训活动,或是让教师参与到项目制作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针对艺术类高校的教师来说,和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己艺术领域的认知和了解,而项目的参与和制作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到目前行业的发展信息,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总而言之,虽然改革后的非遗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还需要强化教学,寻找更为合适、有效的道路,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同时,身为学生,应该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而勇于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获得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泽松,范巧玲.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汉字文化,2018,212(18):130-131.

[2]李文跃,李小龙.基于传承"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证性研究——以粉彩,古彩非遗教育为例[J].景德镇陶瓷,2019,000(002):9-10.

[3]宋泮涛、王秀娟、沈玉迎.特殊教育学校现代非遗手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v.4;No.107(23):151-152.

市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Z213058,项目名称:基于工作室制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