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

时间:2024-08-31

井玉霞

摘要:要想学生在数学这块领域里有所创新,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具备了思维能力,也就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当今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呢?下面就此谈一此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昂、智力活跃,从而在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中、在良好的心态下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辉。如果教师讲课无精打采,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嘲笑,或教师对学生怒目相视,语言恶劣,使学生心灵蒙上一层阴影,那无论如何也是学不好的。这种氛围下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僵硬呆板机械抽象的单纯知识传授,也就中断了学生的思维,更不可能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融洽的进行知识信息的双向交流,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思维能够正常的发挥。

二、精设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放手,注意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展开讨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通过媒体课件展示一群兔子(白兔8只,灰兔2只),让学生自己根据白兔和灰兔的只数,利用分数除法的意义进行质疑:由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已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白兔是灰兔的几分之几?灰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比灰兔多几分之几?……,将学生的问题通过黑板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哪些是你已经学会的,那些是不明白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懂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具体材料的发散性质疑,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整节课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提问中探究。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放开,才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研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操作是大脑的思维反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自己能亲手操作感觉到很有意思,于是就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中。学生的思维随着自己操作程序的进行而发展,再加上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指点讲解,学生对这一内容就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三结合。动口,把自己在大脑中的思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动手,把自己的思维传递给手,在思维的指挥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过程,把自己学到得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一系列的有程序的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培养操作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准备了小棒。如34+19=?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小棒自己摆,先摆了34根,再摆19根,34根是3捆4根,19是1捆9根。问他们,先单根加还是整捆加。有的说单根加,有的说整捆加。为了说服学生,我就让学生先整捆加整捆,3+1=4捆,4+9=13,把13可以分成1捆3根。3+1+1=5,4捆不准确擦掉再改成5第二种,先单根与单根加9+4=13,1捆3根,在3+1+1=5,一步成功。后让学生比较,哪种算法简便,后得出34+19=53先从各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前进一。

四、和谐课堂,创设数学思维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2:4=1:2,6:12=1:2,11:22=1:2这组比的前项、后项、比值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合作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地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她,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把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这时,我走过去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了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立刻想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把赞许投给学生,“说得好!”这样,有力地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情感,和谐了课堂的思维氛围。

五、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巧妙的设计教学,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体会、理解抽象的知识,所以教师应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中找出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的设计教学,把学生引进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启发学生用旧知识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铺垫复习完后,练习:2+2+2.这时老师找准知识点,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方法表示这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会有什么办法。这时,教师及时讲解,从而得出乘法。这种铺垫与趣味性的提问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与旧只是形成了知识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在突破重点难点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节课都有重点难点。只有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难点出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获知,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我主要通过设计两个问题来完成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报出一些3的倍数,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观察思考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看个位数行不行。学生发现了3的倍数,个位數字从0~9都有可能,这样很自然的产生出一种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这时趁机提问,把你们写出的3的倍数中一些数各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18变成81120变成201、210,然后逐一检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发现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是什么原因呢?诱发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结上找思路。这样的设问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这样获取的知识是以深入思考令人信服的大量的事实为基础的,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有对于理解和记忆知识、掌握知识是颇为有益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受到有效的、科学的思维训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俞小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1(23):145-1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