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芳允: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时间:2024-08-31

王锐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陈芳允提出并设计了发射通信卫星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做出了重要贡献。陈芳允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60岁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77岁才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就是这样一位年龄很大、党龄很短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芳允出生在旧社会,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的时候,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清华大学毕业以后,他又到英国进修,专门从事有关电视接收图像质量这方面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做了大量的关于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时,他已经参加过我国原子弹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设计方案,后来他又长期从事用于测试原子弹爆炸的多种脉冲分析仪器的研究。

竭诚为国兴

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的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对于跟踪观测卫星应该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我国一点经验也没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实践,反复论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的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和众多的科技人员实地考察,我国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等地建立了多普勒测量站。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后,地面测控系统立即抓住目标,并进行持续跟踪。当时我国的卫星跟踪测量系统和计算系统及时预报了卫星飞行在世界各地的时刻。陈芳允在主持方案的时候工作非常出色,圆满地完成了这一次卫星的测量任务,为我国卫星测控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陈芳允开始了通信卫星测控系统的研究论证。1984年4月,陈芳允所主持设计的系统在我国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后,陈芳允提出并主持了“双星定位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地面目标利用2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1977年,我国建造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这种测量船的国家。船上测量和通信设备众多,仅天线就54部,各种设备和电磁干扰十分严重,影响正常工作。这时,陈芳允采取频率分配的办法,解决了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电磁波的兼容问题,使各种设备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这个重大突破成功地解决了我国“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这个重大技术难题,这在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中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

1983年,陈芳允和当时中科院的很多人一起提出了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这样一种设想,这个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两颗在精度上相差一定距离、一定角度的同步定点卫星,一个运行控制主地面站和若干个地面站的组成。主地面站在发信号的时候,经过两颗同步定点卫星到用户站,用户站接触到主地面发来的信号以后做出回答。回答信号经过这两颗卫星同时返回到主地面站,主地面站的一颗卫星和用户站之间信号往返,可以测定用户站的位置,之后主地面站把用户站的位置信息经过卫星通知到用户站,这就是卫星的定位过程。2010年10月,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有了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一轮科技发展潮流,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

努力不为私

提到陈芳允在中国科学界的贡献,就不能不提著名的“863计划”。1984年,里根发出“星球大战计划”,次年6月,美国众议院批准该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的出笼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苏联和欧洲都提出了对应方案,并且它们都开始对方案进行各种各样的运作。“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出来以后,中国应该怎么办呢?”那个时候陈芳允脑袋里想的几乎全是这种问题。1986年2月的一天晚上,陈芳允找到了中科院王大珩院士。那天,他们在王大珩家里谈了整整一个晚上。告别的时候,陈芳允正式提议联名给中央领导人写一封信。王大珩立即表示赞同,并且主动负责起草信件。后来王大珩曾说,这封信前前后后写了一个多月,不知改了多少遍,最后终于形成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个初稿。这个初稿首先送给陈芳允看,之后,他们又分别送给了王淦昌和杨嘉墀两位老院士。看完以后,大家都很兴奋,并且表示这个建议非常重要。他们4人聚在一起逐字逐句地推敲,鄭重其事地在信上签上了他们的大名,并于当天就送到了邓小平那里。

两天后,邓小平亲笔批示,“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最后中央连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认真地研讨论证了《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并且拨款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共15个项目,这就是我们著名的“863计划”。有的同志曾经概括说,要想记住陈芳允先生记住两件事情就行了:他的头发从来都是自己理的,他的衣服从来都是自己补的。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为中国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说诗言志,科学家陈芳允有两句诗让我们深深地感动: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这也正是这一代科学家的追求,他们的这种追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永远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