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曾佩仪
摘 要:在线上教学期间,如何开展操作活动成为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难题。对此,文章以《图形的运动》练习课教学为例谈谈操作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借助数学操作,经历从部分到整体、从想象到验证的思维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线上教学;数学教学;操作活动;数学思维
一、借助数学操作,经历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过程
剪纸是课堂上深受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但在线上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剪纸的作用呢?教师通过弱化“剪”的过程,以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让操作活动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上。
【片段一】
师(出示题目):你能剪出下面这样的图案吗?
首先分析图案的特点:4个小人手拉手的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吗?操作活动演示:用对折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上下对折,左右对折,斜对折,发现每次对折都能够完全叠合,可以得出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对折时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我们可以试一试反过来想,沿着对称轴再折回去,这样就能看出原来是怎么折、怎样画的,才能剪出这幅有趣的图案。
通过视频演示操作过程:
师:既然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上下对折,还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再沿着对称轴左右对折,依然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再沿对称轴对折,最后折成一个三角形,出现了半个小人。
师:其实往回折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再换一个方向折,试试看。
视频再次演示操作过程:
师:沿着这条斜的对称轴,折出一个大三角形,还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再沿着这条对称轴,又折出一个三角形,现在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小人,它还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再沿着这条对称轴左右对折,最后也能折出半个小人。
师小结:同学们,往回折的方法真好!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最后的图案是这样的。小人的头部就在原正方形的中心位置,头部画在这个闭口一边的角上,脚部画在开口一边的这个位置。
要判断一个图案是否对称,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折,对称图形对折得出的图案一定是对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操作了三次,分别是对折判断轴对称图形、上下回折找出最小单位——半个小人图,再斜着回折再次找出关键图案。借助三次操作,新旧知识的巧妙连接和操作的直观理解,让数学思考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提升,通过探索图形的特征突破教学难点。
二、借助数学操作,经历从想象到验证的思维过程
想象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理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验证结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一种数学研究的科学方法。那如何让想象变得有理有据?这就要经历不断尝试和纠正的思考过程。
在上一节学习轴对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正方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以正方形对折后再打开,通过观察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作为学生下一步开展想象的支点。让学生直接按题目的要求剪一剪,虽然能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但缺失了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抓住思维形成的契机,通过想象——操作——验证——反思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片段二】
1. 想象
师:按题目的要求横着对折一次,再竖着对折一次,变成一个小正方形。折好的小正方形有4个角,为了区别这4个角的不同位置,我们把它编号,分别为1、2、3、4,用4个不同颜色的点在上面做记号。
让学生想象每个记号展开后会在原正方形的什么位置。
2. 操作
演示操作过程:
1号位的记号展开后有两个点,在正方形的左边长和右边长的中间。
2号位的记号展开后有一个点,在正方形的中心。
3号位的记号展开后有两个点,在正方形的上边长和下边长的中间。
4号位的记号展开后有四个点,在正方形的4个角上。
3. 验证
师:经过刚才的分析,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第一张纸:假如在1号角位置剪一刀,被剪下来的材料是两个三角形。那么剩下的正方形纸会变成什么样子?根据刚才1号位记号两个点的位置,我们想象一下,这两个三角形的缺口会在哪?原来在正方形的左边和右边的中间。
第二张纸:在2号角位置剪一刀,想象一下,被剪下来的材料展开会是什么图案呢?原来是这样的图形(一个菱形)。那么剩下的正方形纸也是一样吗?再想象一下,根据刚才2号位做记号的位置,原来缺口在正方形的中心位置。
第三张纸和第四张纸的验证略。
4. 反思
分别展开4个角后剪开后的4幅图,让学生进行对比,相同点:折纸的方法是相同的,展开的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同点:剪的位置不同,展开后的图案各不相同。
让学生闭眼在脑海里分別把这4个位置剪下来,再展开看看得到什么图案。
在教学中重视想象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很多时候教师努力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想象,但在教学后,我们是否反思:设计的想象是否有价值,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否有效,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毫无根据的想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毫无益处。任何想象都是通过对数学材料的观察、分析、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而作出的符合理性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的过程。在学生充分经历点图后,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的想象有了支点,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不断地让学生尝试,调整策略,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温解题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历程中,学生建立起的表象是深刻的,其空间观念也由此得到发展,让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都是有价值的。
借助数学操作,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经历从模糊到清晰、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使思维活动既有温度又有梯度和深度。动手操作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借助操作活动发展数学思维和空间观念,才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