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越娟 徐雪刚
摘 要:新时代育人机制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等的研究,要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启发性与灌输性相统一,力求挖掘其他课程与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文章基于“隐性思政”理念,梳理并分析《建立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以“发展素养”为目标指向,以“单元结构”为实践载体,以“求真”“求联”“求创新”为方法路径,帮助学生追寻概念本质,建构数学模型,发挥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素养。
关键词:隐性思政;核心素养;数学育人
隐性思政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政教育存在类型。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蔽的方式开展施教,呈现为潜移默化教化无痕。
数学课程在学生发展上所特有的“隐性”育人功能,从根本上是数学所具有的特性赋予的。数学的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以及特有的符号语言系统和模式化的数学思考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程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所有策略、方式、途径,都可归结于如何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去实现其育人功能。
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理应深入梳理教学内容,提炼学科教学中的“隐性思政”元素,立足单元整体知识体系,完善教學目标,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融通。以下是笔者对“隐性思政”理念下《建立倍的概念》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建立倍的概念》内容分析
“倍”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分数、百分数、比等概念的重要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两个量的“相差关系”,而“倍比关系”较为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倍”又是学生认知需要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发生“质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机会,是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如果学生对“倍”的概念模型建构不充分,势必会影响后续的解决问题和相关新概念的学习。
人教版教材将《倍的认识》进行了集中编排,以一个单元的教学呈现,包括“建立倍的概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三部分。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通过沟通、联系和对比,更全面地建立“倍”的概念。但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仍存在可商榷之处。
(一)图示表征,缺少过渡
通过前测了解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2倍”已有一定的认知,但98%的学生是通过画简单的实物或图形来表征2倍,只有2%的学生能用线段图表征,且有7%的学生出现了错误。
再来看教材中的图示表征,例题中的“萝卜图”和“小人图”都是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形象图示表征,而线段图是思维要求较高的抽象图示表征,三种图示表征方法之间跨度较大、缺少过渡。如何放缓教学坡度做好衔接,更顺应学生的认知实际,值得教师思考。
(二)关系认知,缺少类比
新教材将“倍的认识”集中编排教学,有利于类比思想的渗透。三个例题内容相似,却有本质区别,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极易混淆。且“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内容未被编入本单元的新课教学,而是以一道较复杂的解决问题形式出现在单元综合练习中。对此,学生倍感困难,此类题型错误率较高。因此,如何在“建立倍的概念”的同时引导学生整体关注“倍”的三种问题结构,及时进行联系与沟通,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解读与分析,笔者尝试将隐性育人目标显性化,突出“发展素养”目标的落实,创设“求真”“求联”“求创新”的方法路径,帮助学生追寻概念本质,建构数学模型。本着“既重视结论,又不忽视过程;既重视形式,又不忽视本质;既重视知识传授,又不忽视数学育人”的原则,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图示、语言等多种表征活动,经历从“相差关系”到“倍比关系”的思辨过程,并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的过程,把握“倍”的本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 在“是什么”“哪里有”“与什么有关”等问题的引领下,经历“求真”“求联”“求创新”的过程,积累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比较、概括、联系等数学能力,树立求真精神,及有序认识事物的观念和方法。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温故引新
1. 创设情境:拔萝卜比赛。
2. 比赛共分三局,从“多少”的角度分析比赛的结果。
第一局:3比2多1(2比3少1),小白兔胜;
第二局:6比2多4(2比6少4),小灰兔胜;
第三局:5和5同样多,比赛难分胜负。
3. 引入新课: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多或少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量间的关系。
(二)新授:追寻本真
1. 求真:多元表征,初建表象
(1)板书“2倍”。
师:你知道“2倍”是什么意思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2倍”表示在练习纸上。
(2)呈现学生作品,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圈一圈等,表述自己所理解的“2倍”。
第一次思“辨”:2个是1个的2倍。
比较、辨析,在图2中既能看到原来的1个,又能看到后来的2个,让我们更加清楚“2倍”是在表示两堆苹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2个是1个的2倍。
第二次思“变”:2份是1份的2倍。
(1)这几幅图里有“2倍”吗?选一幅说一说。
(2)有没有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明白谁是谁的2倍?(圈一圈)
(3)检查自己作品里的2倍,有错的先纠正,再和同桌交流。
2. 求联:丰富模型,探寻本质
(1)老师也来表示一个,你们看对不对?
(黑板上摆出1个○和2个●,●是○的2倍)
(2)如果增加2个○,怎样让●依然是○的2倍?
(3)再增加1个○呢?如果增加的是一个●呢?如果去掉两个○呢?……
引导发现:不论怎么变,我们都可以把○看作1份,作为标准,●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2份是1份的2倍。
3. 求新:抽象拓展,系統建构
(1)问:除了2倍,你还想研究几倍呢?
用刚才的学习经验,把你想到的倍数表示在纸上。
(2)学生反馈。
——你研究了几倍?请学生摆一摆、猜一猜。
——关注“大倍数”:份数太多太麻烦,珠子不够怎么办?
小结:无论“几倍”都有办法表示出来。把( )看成1份,这样的2份就是它的2倍,这样的5份就是它的5倍……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3)练习拓展。
将教材例题进行改编,增加2个白萝卜。
谁来数一数,分别有几个萝卜?
说一说:( )是( )的( )倍。
讨论:为什么白萝卜既是2倍,又是6倍?
填一填,说一说:
①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 )倍;
②白萝卜的个数是( )的2倍;
③( )的个数的6倍是白萝卜。
(三)小结:回顾沟通
师:刚开始的拔萝卜比赛里,有倍吗?
第二局:6是2的3倍;
第三局:5是5的1倍;
第一局:3比2的1倍多1,3比2的2倍少1。
原来,有些数量之间既有着多或少的关系,也有着倍的关系。
总之,隐性育人目标不是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顺便”达成的“副产品”。教师应立足学生的亲身实践,将课时教学着眼于单元整体,深入知识本质进行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其在探索中“求真”,在辨析中“求联”,在拓展中“创新”。这样,就可以有意识地把隐性育人目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朱莹莹.紧扣“关系”视角,生成“倍”的概念[J].数学教学通讯,2019(12).
[4]梁燕.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基于“倍的认识”一课典型课例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