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少芳
摘 要:统编教材中,教师如何正确地解读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要领,是现今语文教学中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利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发掘语文要素,让语文知识更加突出,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思想感悟,培养复述能力,拓宽学习视野,从而在真实的、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后习题;语文要素;策略运用
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策略、语文学习习惯等,是学生阅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课后练习的设计与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课程学习的目标任务,使得学生对学习重点掌握得更准确,这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明确课后习题意图,建立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
“语文要素”可以分成多个点,但它们并不是独立散乱的,而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各领域的要求,结合文本特点,分步有序地体现,从而在小学阶段得到持续性落实。因此我们要清晰各个年级、各个阅读单元的训练着力点,建立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其中,二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要素在教材中的分布独具匠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不同年级的有序培养
1. 朗读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二年级对朗读能力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并落实在课后习题中:一年级上册为“读准字音;读出句子间的停顿”。一年级下册为“读好长句子;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气;分角色朗读”。二年级上册为“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分角色朗读;带着自己的体会读”。
2. 字词句学习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阅读单元要重视识字写字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为日后的大量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借助拼音、生活情境等识字学词;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一年级下册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分类积累词语或短语”。二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积累并运用动作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仿说句子”。
3.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起步,从理解字词句起步,促进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一年級下册的主要目标是“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二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提取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根据信息做出推断”。
(二)同一单元的梯度提升
每一单元由三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组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语文要素,这一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表现方式不是平面化的,而是细化后由浅入深逐步落实的,科学地放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一篇课文的综合呈现
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除了识字表、写字表外,一般还有三个学习任务,除了每一单元的主要语文要素之外,还有其他需要达成的基础能力,体现了语文知识日积月累、语文能力逐步养成的学习规律。
二、优化教学策略运用,围绕语文要素展开阅读过程
(一)字词句积累运用
字词句积累运用是低年级语言学习的主要方式,常见的语言学习内容有:感受用词的准确性与丰富性;了解特殊词组、短语的结构现象;明白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掌握同义句的不同表达方式;等等。对于这些学习内容,课后习题都有提示学习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些课后习题蕴含的语言现象,以此为范例进行语言的习得。
1. 比较异同,为己所用
汉字具有丰富的意思内涵,但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教学中我们常常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品味字词的不同用法:比较重的物体用“打”,相对轻的物体用“飘”。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动词的形象性与丰富性,然后在角色换位中进行有情有趣的朗读体验,最后学着运用。
2. 引读发现,类比拓展
这一策略多用于学习词组、短语的特殊结构,如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发现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拓展运用。
3. 以读促悟,语境运用
教材中的很多句子是学生模仿、积累的范例。我们要充分用好教材,用好课后习题中提示的典型句子,提供画面情境或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
(二)文本信息提取运用
1. 边读边思,促进学生感悟的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感悟的心智活动。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在阅读中形成独立的想法,然后在与同伴、与组员、与全班同学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交流中培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阅读活动更深入。为避免学生的感悟形式化、笼统化,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文本中具体的字词句等相关信息谈感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让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有血有肉。当然,我们重在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表达时的正确通顺、有理有据,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2. 圈圈画画,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度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边读边思,边思边画,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融入阅读中,让学生在圈画中品味字词,提高对语言的敏锐度。
3. 合作分享,体现学生思维的异同性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同伴间的合作分享是保证低年级学生人人外显思维过程与取得阅读收获的有效方式。在合作分享中,在思维的求同存异中,学生对阅读信息进行理解与推断。
4. 多元表达,关注学生语言输出的有效性
阅读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结合阅读的表达涉及字、词、句、段、篇,关联阅读后表层信息的整理、提取与交流,是文本语言的内化与输出。课后习题明确了课文表达的内容、方式与要求。比如,课后习题对每次的“讲故事”都有明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明确的方法提示:或者是根据图片讲故事,或者是抓住关键词句讲故事,或者是按照地点转换讲故事……不管是哪种提示,都是帮助学生说清楚、说好故事的学习支架。教师要充分用好这些学习支架,把这一学习任务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板块,采用形象化、直观化的图示,以降低难度,实施层级分步铺垫训练,避免因一步到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乐趣与内驱力,可以采用多形式情境化合作学习,如与同伴一起分工讲故事,扮演故事中的某个动物或人物并进行讲述,做小小播音员介绍一个场面,等等,让学生在情景化合作中分享学习快乐,拥有学习成就感。
总之,课后习题是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的显性体现。教师要正确解读课后习题,明确语文要素学习的序列化结构以及课文教学中的具体目标,把课后习题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切忌为习题而指导、为习题而练习的机械化操作。同时以点及面,连接生活场景与认知经验,在真实的、有情趣的阅读教学中举一反三,细水长流、扎扎实实地推进语文要素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邱菊.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价值研究[A].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四)[C].2020.
[2]谢静.紧抓课后习题 切入备课要点——围绕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有效运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5).
[3]罗秀玲.刍议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导学、导练功能[J].当代教研论丛,2016(06).
[4]吴雪玲.小学语文课后习题训练“虚化”现象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1).
[5]寇长秀.处理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几点体会[J].小学教学参考,2012(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