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4-08-31

肖月梅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丰厚的优越条件,更契合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统一起来。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了四条在小学语文课教学過程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灵活借助教材内容,传递正面积极影响;设计课堂互动活动,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结合语文教学规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课堂表现,给予健康心理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难题,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健康心理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语文学科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一、灵活借助教材内容,传递正面积极影响

语文教材编排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需要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学习延伸到生活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材的大部分课文都能被采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又不会影响原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主线是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情感体验,用暗线来孕育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让语文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得到有机结合。

比如在教授《美丽的鹿角》这篇课文时,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就会发现鹿角虽然很美丽,但是给小鹿带来了危险,反而是难看的四条腿救了小鹿一命。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鹿成功逃命以后它会明白什么道理时,可以顺势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事情发生,引导学生明白事物都有多面性,教会学生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明白长处可以变成短处,短处也可以变成长处。

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小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不开心的事情。而有些教材内容还涉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例如在《守株待兔》寓言故事里,课文的本意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设想出农民最终的结果,更在于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不知变通、好逸恶劳的人往往是没有好结果的,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刻苦,由此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又如在教授《我不能失信》一文后,让学生收集和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正”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成语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可见,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二、设计课堂互动活动,营造健康心理环境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设计课堂的有效互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基本情感,有利于小学生自我人格的形成。事实上,一节课四十分钟里,小学生难免会分心。如果能安排课堂互动,就能阶段性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小学语文教材多是写人、写物和写事的文章,又融人了情感的表达,为设计课堂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在教授《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环节。在扮演活动中,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能在交往互动中获得情感体验,营造一个舒适的语言环境发展彼此的友谊,有效地促进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除了角色扮演,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合作、男女比赛、自由组队抢答等多种活动形式进行课堂互动。与此同时,课堂互动活动还应该建立公平竞争、团结互助的关系,比如在教学古诗时玩竞赛背诵的游戏,通过设置奖励机制,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心理环境。

三、结合语文教学规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读中积累并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规律,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充分读父亲说的话和母亲说的话,体会父亲和母亲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我”的爱,由此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关心家人。

除了日常学习的阅读感受,写作则更能融入学生情感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学习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笔者会安排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家过春节的情景,更真实地感受春节团圆、喜庆、热闹的场面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将情感上升到爱国情怀的教育。再比如在教授《蜘蛛开店》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学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劳动笔的良好品质。

四、维护学生课堂表现,给予健康心理引导

语文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学生对于文本的反馈信息,有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如在学习《妈妈睡了》这篇课文时,有的小学生会出现不喜欢妈妈的情况,那么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观念的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又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小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狐狸的看法不同发生争论,到底该不该向狐狸学习成为他们的难题,那么就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教育指导——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依靠别人的势利欺负别人是不对的,可以引导学生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对付凶猛的老虎。

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举手投足间都能给教师透露出一些信息,而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能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良性发展。对于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主动给予更多的机会和鼓励;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应与其建立公平规则的关系。要针对小学生不同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维护小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有更为深刻和长久的意义。

综上所述,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渗透,其一是关注教材内容本身,灵活处理,合理设计,借助教材传递积极的影响;其二是设计课堂互动活动,通过设计课堂的有效互动形式,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营造积极、健康的课堂环境;其三是要结合语文教学规律,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上下功夫,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是教师需要主动去维护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表现时给予健康心理引导。

■参考文献

[1]王玉芬.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

[2]王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 (04).

[*本文系梅州市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课题批准号:M21002-MJQ306)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