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雨霞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接触古汉语,感受汉字的演变,对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为此,文章探索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探索
传承了三千多年的文言文,记录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阅读简单的文言文,借助笔记和参考书,了解字句的意思,了解文章的内容。二是研究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一大短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厌倦和恐惧心理。为使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学习这一关,教师必须为其找一条“阳光大道”。《在小学高年级夯实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基础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两年的文言文实验教学、反复的磨课,最终探索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四步走,以此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一、激趣导入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课题组成员何琼老师在教授《伯牙绝弦》时,首先从课前开始,就让学生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三字经》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古文,其简单而富有节奏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用这样的课前朗读来带动课堂气氛,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课堂学习。上课伊始,何琼老师播放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课题,并告诉学生,这段音乐流传了几千年,在这段音乐的背后,还藏着一段关于知音的感人故事。这样用一首悦耳动人的古曲开头,引领学生去了解流传千年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教师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再例如朱梅花老师在教授《郑人买履》时,她充分利用小学生思维敏捷、爱猜谜语的特点,在上课伊始请学生猜一猜谜底:“两只小船真奇怪,没有浆也没有帆,白天阔步走,晚上躺床前。”学生猜出是鞋后,教师顺势引导,鞋在古代叫什么?(履),顺势引入课题《郑人买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慢慢地走近文言文,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朗读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会感到非常陌生,无法停顿断句,更别提文言文语感。这时朗读就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把利器。学习文言文就是要重视朗读,教材中的文言文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了解和掌握古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规律,体会古文的精妙。但是读也分很多种,诵读、默读、范读、齐读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又总结出朗读应分四步走:
(一)默读
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破读字、通假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这些跟现代汉语含义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字音也不尽相同,所以把字音读准是诵读的第一步。在默读课文中,教师一般都以疏解字词为主,学生先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先给它注音标记,再试着自己划一划节奏,在心里试读一遍。
(二)范读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会觉得其佶屈聱牙,内容晦涩难懂,因此教师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何琼老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时,是模仿古代人读书时摇头晃脑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这篇课文的朗读节奏。再例如毛丹老师教授课文《伯牙绝弦》时,会根据学生之前学过的基础将朗读技巧迁移过来,让学生先根据以往经验尝试自己朗读,教师再及时纠正错误,引导他们朗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在教师的正确领读下,学生逐渐能够朗读通顺,这样对他们文本的正确感知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带读
有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课文已有初步的感知,这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诵读、去琢磨。我们都知道,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样的,文言文的语言规则也是如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若是教师能带读几次,学生多朗读几次,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更容易掌握课文内容了。
(四)品读
有了范读,领读,反复的诵读还不够,还需理解文意,理解文本的意义,然后思考和体验作者在文字之后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例如《伯牙绝弦》一文中“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朗读时要把握感情,读出钟子期对伯牙的琴技的赞美,引导学生认真领会两人的默契,并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再读出子期对伯牙琴技的赞叹之情以及伯牙面对知音尽情鼓琴的恣意。教师应分析一些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如:读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再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多诵读几遍,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三、理解课文
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有限,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学习时肯定会有许多地方不明白,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这时,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学生在默读时,很容易断句错误、划错节奏,教师要及时纠正朗读。在理解字词中,学生对通假字、语气词的理解也容易发生偏差。例如,“伯牙善鼓琴”中的“善”字,很多学生容易把它理解为“喜欢”,这显然对“善”的理解有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特殊句式“……哉”“……兮”等读起来很拗口,和现代文句式相差大,不易理解,教师可适当指导,告诉学生“哉”“兮”为语气词,表达的是一种感叹的语气。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比较多,例如课文《矛与盾》中的“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誉之曰”的“之”是代词,指代盾;“吾矛之利”“吾盾之坚”的“之”是文言助词,无实义;“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之”翻译为“的”。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确定。
四、练习巩固
练习是课文的延伸,是巩固知识点和深化课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忽略了练习巩固这一环节,觉得巩固练习只是教材组成中的一小部分,把它作为课堂的“替补”环节,若有時间则让学生自主完成,若没时间当堂讲授,则布置为家庭作业。其实,练习巩固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言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都有一个计划、一个重点、一个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将每节课需要掌握的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进行整理,例如在教学《学弈》这课时,我们会设计“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中的“之”字表示什么,出示下列选项让学生选择:(1)代词:他、它、这件事。(2)动词:去、往。(3)结构助词:的。(4)主谓之间:无实意。(5)句尾凑足音节,无意义。这样的练习不仅巩固了文本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典。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担,教好文言文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时点拨练习巩固,回归语文本质,少一些串讲,少一些活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诵读、理解、感悟,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晓艳.如何打造高效的文言文课堂——以《梵天寺木塔》的教学为例[J].教书育人,2014(09).
[2]陈儿.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3(11).
[3]周丹.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J].师道:教研,2013(11).
[4]张庆刚.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