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探析

时间:2024-08-31

罗静蓉

摘 要: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特别是广州市番禺区现在推行的“研学后教”教学模式,更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培养思考习惯。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不断得到深化。文章主要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综合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课文时,学生若能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质疑问难,并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对各种现象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浅显、表面,甚至是不切合实际的奇思妙想,都不能指责,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得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引导全班学生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求得真理。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学习课文时就会以疑促思,自觉、主动地深入感知。

二、给予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喜欢牵着学生们的鼻子,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环节、思路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地往前赶,学生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去提出问题。

首先,在预习中,教师可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如在预习《自然之道》时,笔者就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自然之道是什么?”“为什么课文要用‘自然之道做题目?”“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细细读书、静静思考、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对课文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最后,在学完课文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思考,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疑问。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由于心理、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小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通常只停留在词语的理解或一些表面的甚至跟课文无关的问题上,问不到点子上。这就要教师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让他们知道从何疑起、怎样质疑。

(一)从课题上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怎样借?”“结果怎样?”等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从句子上质疑

理解句子是读懂段篇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语句等,从中寻找问题。如在教《生命 生命》一课时,就可引导学生先找到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使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答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再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有学生就抓住“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句提出了问题:“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这既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标点符号有各自的用法甚至含义,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语气、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用得特别的标点去质疑,比如省略号、破折号、感叹号等。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时,有学生从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抓住了两个感叹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进而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品质的了解。又如教学《鸟的天堂》的最后一段,教师可以问学生:“就这最后一段,你能提出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句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加引号?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认真看看前后的句子,注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就能知道为什么前一个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从课文矛盾处质疑

一些课文中有些地方看似矛盾,但那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含义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时要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如教《自然之道》时,如能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节,然后提出问题:“向导明知道不能救那只小乌龟,为什么还要救?他‘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时心里会怎样想?”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悟出道理,又能提高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又如《窃读记》这一课,在学生找到直接写出作者“窃读”的滋味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时,再引导学生质疑:内心已经“很惧怕”了,为什么还说“很快乐”呢?然后指导他们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品读词句就能理解作者的这一复杂的感受,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热爱与渴求。

(五)从写作方法上质疑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格式、表达方法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课文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但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反复读文、思考、小组讨论,学生最后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圣陶老先生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就学到了一种含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就会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学生也会在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动脑、动口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深入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广度、深度也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学习的效率、语文的素养也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澳]Eric Frangenheim著,龙玫译.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靳玉乐.新教学方式的实践艺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4]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刘淑敏.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