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何承恩
摘 要:《教师教学用书》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材搭起了桥梁。教师要读懂教材,用好教材。“三互”课堂研学离不开教材,把握好教材才能借助“互研、互学、互评”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及情感态度”四维目标的达成。把握好教材尺度、要求,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研读教学用书则是教师精准定位、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三互”课堂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是小学数学教材的说明书,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书。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以来,大家都积极投入到研读学习中去。《课标》里面的要求是对摘要的高度概括,需要通过具体教材把要求落到实处,化为一个个具体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及情感态度”四维目标的达成。教材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准确把握教材,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才能正確把握教学的方向。教材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其编排简洁有趣、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获取的信息就不一样。这就需要一个规范、统一的认识,那就是《教师教学用书》。它立足于《课标》,对教材的整体架构、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甚至细致到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操作活动、每一道练习题,都有详细的解读。《教学教学用书》为《课标》和教材搭起了桥梁。
“三互”课堂研学是“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具体实施模式,而研学案则是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参与“三互”课堂的学习文本。教案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描述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研学案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描述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这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以及对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教师教学用书》正是教材的详细解释说明,从知识点至知识面,每个知识点在单元中的定位,在整个数学学习阶段的定位,都有说明,不同学习内容适宜安排什么学习活动,都有详细的建议,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便利。
一、仔细研读,精准定位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备课的抓手,借助它可以快速找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清晰教材的编排意图。
(一)教材定位
《课标》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并将核心概念“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具体阐释为: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在五年级“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用书》清楚地指出,该内容本来是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理解较为困难,教学设计与实施难度过大。因此,《课标》对这部分内容作出了调整,整体迁移至五年上册,并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摸棋子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逐步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确定现象是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就难以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教科书中设计了多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涂色、抛硬币、掷骰子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确定现象各种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经历形成新的观念、理解新的知识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定位
通过《教师教学用书》的研读,明确“可能性”这个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基本的教学模式是“调查(体验)、收集、分析、体会”,所以在“可能性”这个内容的学习中把目标定为:
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认识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第一课时)
2. 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第一课时)
3. 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大小做出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第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定位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步感知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教材中的“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就是使学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在相同条件下结果的不确定性;二是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在大量复生试验时,随机现象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及学习特点,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场面理解概率的知识。所以教材编排以活动体验、体会为教学主线。
【案例一】摸球
师:袋子里4个红球和1个蓝球,摸出一个小球,可能是什么颜色?
生1:红色。
生2:蓝色。
生3:两种颜色都有可能,但红色球多,所以红色更有可能。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真像这位同学说的这样吗?我们分小组实验一下,在袋子摸出一个小球,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
(小组汇报试验结果)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摸出红球的次数总比蓝球多。
师:再摸一次,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摸出的红球可能性大,因为红球占总球数的数量多。
師:如果我想摸出蓝球的可性更大,要怎么办?
生:增加蓝球,数量要比红球多。
创设这样一个试验活动环节,并通过师生深度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观察、猜测、试验、思考与交流的数学活动逐步丰富对随机现象各可能性大小的体验,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架构逐渐建成,能力逐步提升。
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丰富的教学建议及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教师在使用时不能生搬硬套,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灵活地运用。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可能性”时,教材主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使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充分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可否认,这个情境出发点很好,但在以往的实践中发现,其实班上的学生没经历过这样的抽签表演方式。另外,这样的情境创设,会使很多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表演节目上,如:唱什么歌?男生抽到跳舞会被取笑等。于是,笔者把活动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改编。
【案例二】猜拳游戏,初步感知“可能性”
师:同学们,我们班谁猜拳最厉害?老师要找三位同学来挑战一下。
通过学生的自荐和推选,现场选出了一名拳王(小东)和三位挑战者:小丽、小雪、小明。
师:下面,有请小东跟挑战者一一对战,先跟谁对战呢?怎么选更公平?
生:抽签。
师:那请三位挑战的同学把名字写到卡片上。由小东随机抽一张,猜一猜,他可能抽到谁?
生:小丽、小雪、小明都有可能被抽到。
小东抽出第一张,是小丽。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小东要与小丽比赛,但在没有抽签之前,你能肯定他会先与小丽比赛吗?
生:不能。
师:还剩两张卡片,接下来可能会抽到谁呢?
生:小雪、小明都有可能被抽到。
师:能确定抽到谁吗?
生:不能。
师:还会抽到小丽吗?
生:不会,因为这里没有小丽的卡片了。
师:这就是“不可能”事件。
小东又抽出一张,是小雪。
师:现在只剩下一张卡片了,小东还会抽到谁呢?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是小明,因为就只剩小明一张卡片了。
“可能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空白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活动经验。针对教材的意图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意见,笔者把活动情境进行了创新改编,主要用意:一是让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二是获取一手的实验材料,更真实,体会更深刻;三是通过师生深度对话,让学生在猜测中感受,在活动中明晰,以形成对“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教师教学用书》使备课变得更加轻松、便捷,目标定位准确,合理运用、设计简约,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