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设课堂提问 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4-08-31

许田金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堂互动形式之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巧设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文章从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提问的关键点,抓住课堂生成资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保证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体现课堂提问的创造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课堂教学;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检验课堂效果的一把尺子,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能够启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笔者就思想品德课堂如何巧妙提问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自然地将材料和问题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使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积极开展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运用情景式提问进行教学。

在复习教学内容“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3分钟的“两会”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模拟举办新闻发布会,班长担任主持人,一些学生扮演记者,课代表当新闻发言人,其他学生当群众。多媒体出示: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请你以记者身份在大会上提几个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你是新闻发言人,应当准备哪些知识应对?记者、新闻发言人和主持人就全国人大的地位与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等问题发表一项联合声明,以引起大家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最高权力机关职权职责的深刻理解,积极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努力。

首先,笔者让学生了解新闻发布会的流程,然后学生各就各位,有的查阅教材,有的讨论,有的翻看试题寻找帮助……接着,新闻发布会开始了。“记者们”从稳定物价、收入分配、深化改革、食品药品安全等公众关心的话题发起了提问:政府将会怎样努力让民众的收入跑得过CPI?全面深化改革将会有哪些新想法?如何打破“十面雾霾”,消除“心肺病”?我们该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新闻发言人”从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审批程序、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保持“两个同步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实现烟雾全部责任,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监管,落实处罚制度和问责制度等方面有力地作出回答。模拟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学生也提出了他们感到疑惑的问题,如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大的区别;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人大的职权;我国基本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的区别。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易混淆的知识点,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理解学习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要以角色模拟为手段,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创设自主性、探究性的新闻发布会场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教材处挖掘疑点,积极合作与探究,不仅可以为主题创造情境,而且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时代感,彰显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培养学生关心热点社会问题、积极思考社会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把握提问的关键点,保证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师要把握提问的关键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的,保证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一些教师在课前设计了大量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结果事与愿违。一位教师在教学“法不可违”等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了20多个问题,如:什么是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定义各是什么?这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点是什么?犯罪的含义是什么?刑罚处罚分为哪些类型?……整堂课教学在师生一问一答中沉闷地进行。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大部分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回答照本宣科,造成师生对话缺少实质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

一连串的问题,使得学生处于疲劳状态。过多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产生厌烦情绪,導致教学成为一种机械活动。以“法不可违”的教学为例,展示材料,设计相关问题:

材料:秦火火故意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制造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2013年8月,他因涉嫌制造骚乱和非法经营而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问题:她为什么要在网络发布和传播谣言?她的行为要受到处罚吗?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造谣滋事案件时有发生,说明了什么?

以上问题可以贯穿整节课,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教材,真正理解教材基础知识,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与在教材中直接找出答案的问题相比,这样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适当地改变提问的角度,增加问题的新颖性,尝试让学生提问和讨论答案,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问时也可以增加感情色彩,根据不同的内容,或幽默或渲染。教师要努力开辟新的提问领域,通过新颖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问题能够丰富而充满思辨性。

三、抓住课堂生成资源,体现课堂提问的创造性

课堂提问,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规范教学过程,而且是为了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激发思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多方位、开放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探索和解决在这种多向互动和开放状态下出现的新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教师高度重视,进行捕捉和发展。

有位教师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内容时,一个学生嘀咕:“经济制度离我们太远了,学来什么用?真是浪费人力、物力!”教师听后只是笑着摇摇头没有回答,继续按备课思路上课。这位教师不能捕捉、开发及利用课堂中的动态资源,从而失去宝贵的教学契机。又如教学“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时,有学生提问:“全国人大有立法权,那么地方人大有没有立法权?”这位教师笑着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搁置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意味着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智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提问,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在文献中找到依据,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或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碰撞中释疑解惑,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课堂提问的创造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拓宽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强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普.做课堂中的“善问者”[J].文理导航(上旬),2010(10).

[2]江新.试析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9).

[3]钱菊芬.漫谈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0(04).

[4]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01).

[5]吴德芳,夏玉兰.教师提问的八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