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4-08-31

邹琼珍

摘 要: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严密性、综合性的学科,常常令一些学生望而却步。要使学生愿学、乐学数学,就要找一位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巧设悬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创设游戏活动,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事或某物感到索然无味,就很难深刻记住,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严密性、综合性的学科,常常令一些学生望而却步。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就要找一位最好的老师——兴趣。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兴趣而钻研,由钻研而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如此循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唤起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多媒体电教手段日臻完善、齐全,白板、实物投影仪、电脑等为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条件。有了电教多媒体,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而且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三角的特征”时,笔者曾利用自制电脑课件巧妙导入新课:只见卡通人物米老鼠手里拿着两个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可以自由张开合拢的木条,一边拨动木条形成多种角度(如锐角、直角、钝角)一边向学生讲解复习它们的概念。接着米老鼠在两根木条之间再添上一根木条,慢慢地把缺口封闭,形成一个三角形。米老鼠紧接着发问:“这个是什么图形呢?”于是笔者即时导入新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样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掌握新知识做好了准备。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新知识产生迫不及待的心情,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

二、巧设悬念,诱发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从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提问把6块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学生很快说出每人分得2块。这时教师便开始设疑“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学生回答是每人分得一半。接着进一步设疑:“刚才1÷2的商不是整数,可以用什么数把这个式子的结果表示出来呢?”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顿时紧张起来,产生了“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巧设悬念,不仅可以用在新课导入,而且可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的特点,不断设立悬念,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得以持续、不断增强。如笔者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特征”后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找来一张摇摆不稳的凳子展示在学生们面前,问谁有办法修这张凳子呢?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在竖着的凳腿之间钉上几块木板,有的说添上几根凳腿撑凳板,有的说凳腿之间绑上几根铁线,也有的说在凳腿与凳板之间呈“三角形”的地方钉上几根木条。这几种方案到底哪种最好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疑问,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

三、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參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分别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木框。然后叫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拉三角形木框,叫一位力气小的学生拉长方形木框。结果长方形木框被拉歪了,而三角形木框不变形。通过操作实践,学生明白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各一个,让他们观察比较圆柱、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很快说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笔者肯定了学生观察的结果后,又叫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盆细沙,用圆锥装满沙倒入圆柱,观察倒几次能够装满。学生们经过认真反复实验后,很快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从而推出公式:V锥=■Sh。

四、创设游戏活动,巩固兴趣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获得的知识是没有负担的,也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游戏活动,巩固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寓知识于游戏中,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如,笔者在教学了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后,曾在班内进行了“看谁算得快”的游戏:学生坐在各自的原位上按行分队。各队由前向后依次报数,每人记住自己的数目。教师突然报一个算术题,如“4+7”,这时各队“11”数的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等于“11”。回答最快的那队得1分,最后得分最多的那队就为胜利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在轻松活跃的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心算能力,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五、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兴趣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中,教师常用排名次的方式。诚然,这能使学生清楚自己成绩的排名情况,对成绩好的学生有一定的作用,但这对中下层生具有消极的作用。中下层生长期处于暂时落后的位置,自尊心受到打击,自信心被严重削弱,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长久下去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把排名制改为达标制,情况则大为改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采用达标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情况,规定学生的相应达标分数。这样学生的竞争对手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优秀生,而是自己。自己与自己比,更容易找到差距,更易获得自信,更有主观能动性。只要分数定得合适(开始应偏低些,往后逐步提高),学生(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将在战胜自我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保持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加速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教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控制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情绪态度,不因自己的情绪好坏而影响到学生,亲切和蔼地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学习数学时不胆怯、不怕出错。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的变化,做学生眼中可敬的师长、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和最值得信任的人,跟教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兴趣点,有的放矢地融入教学各环节中,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在兴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琼.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1).

[2]胡象岭,杨昭宁,高光珍.曲阜市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2010(04).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刘伦振译.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01).

[4]王新如,陈影玲.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激发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