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低年段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4-08-31

邓桂生

摘 要:从2017年秋季起,小学科学课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兴奋过度、课堂混乱等现象。小学低年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应当灵活分组,合理分配组员的角色;落实实验步骤再分发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有序进行;明确实验目标,教师先示范学生再独立操作;指导学生规范用词,准确记录和描述实验结果。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科学实验;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笔者在参加茂名市小学科学共享直播课活动中,执教了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种动物”一课。教材以蜗牛为观察对象,主要引导学生探究蜗牛的身体结构、应激反应和运动三个方面的特点。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是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契机。课文还提供了“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准确描述观察到的蜗牛的特征,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在上课前准备了蜗牛活体,带领学生养起了蜗牛。通过多次试教,发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实验效果不理想。针对试教时出现的问题,不断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正式上课时学生俨然一个个小科学家,有条不紊地认真观察,并记录描述自己的发现。

“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好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笔者以“观察一种动物”课堂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灵活分组,合理分配组员的角色

为了确保实验操作有序性,教师在上课前要灵活地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实验,合理分配组员的角色。以四人小组为例,组员搭配应该安排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和一个学困生。在进行实验时,组员之间要优化资源、取长补短、有效分工,合力解决同一问题。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小组成员各自的特长,合理分配组员的角色。组长由责任心强的人担任,负责管理纪律,分发和整理实验器材;操作能力强的人负责实验操作;书写速度快、归纳能力强的人负责记录;表达能力强的人负责汇报。这样既明确了组员的任务,又提高了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为有效进行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小组的表现为各小组打分,充分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样实验就会井然有序地开展了。

二、落实实验步骤再分发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必须用到实验器材,如果一开始就把器材分发给学生或摆放在桌面上,对于控制力较差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观察这些器材,有的还会动手拆装玩弄器材,更有甚者会互相争抢从而弄坏器材。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课堂一片混乱。要避免此种情况发生,教师须在实验步骤全部落实以后再分发实验器材,发下的材料由组长专门负责,实验结束后组长要及时将器材整理好送还。

如在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时,用到的实验器材有蜗牛活体、菜叶、玻璃片、木棍和绳子。第一次试教时,笔者上课前就把这些器材分发好,放在每组的桌面。结果学生控制不住自己,没等笔者把实验目标和步骤讲清楚,他们就自顾自地玩起来了,整个教室如同翻江倒海,秩序混乱。第二次试教笔者改变了方法,先按小组把器材分好放在讲台下面,等到实验时再由组长拿回组内。并强调了要安全使用,限定了活动时间,活动时间结束后,组长将器材统一收拾好放回到讲台下面,这样实验的有序性就大大提高了。反復几次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默契,不需要再多强调,这也为以后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实验目标,教师先示范学生再独立操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如果没有事先制定明确的实验目标,学生往往会出现漫无目的地“凑热闹”,课堂场面失控的现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会被新奇或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体现科学原理的关键部分,或者只停留在较浅的理解层面,从而使得实验过程偏离教学目标。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实验效果。

如探究蜗牛身体结构特征这一实验的实验目标是:先观察蜗牛身体的整体部分,然后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身体的其他细节部位,把观察到的蜗牛的壳、触角、眼睛、口、腹、足甚至黏液等身体结构记录下来。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没有把实验目标明确告诉学生,学生就会被蜗牛的其他特征吸引,甚至去玩弄蜗牛。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科学实验操作水平较低,在学生独立操作前,教师应该先示范给学生看,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实验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如在观察蜗牛身体结构时,需要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节部分。很多学生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不准确的,有的学生把放大镜靠近眼睛来观察,结果一片模糊;有的学生又因为放大镜靠得太近蜗牛了,观察效果不明显。这时,教师就要先示范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可以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也可以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之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因此,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明确制定实验目标,再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学生就会按部就班,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进行科学实验了。学生独立操作时,教师还要及时到小组内提醒学生规范操作,注意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感受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形成科学理论,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指导学生规范用词,准确记录和描述实验结果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指导学生用客观、准确、恰当的语言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低年级的学生词语积累还比较少,对于科学实验的表达往往会用词不当、口语化,令人啼笑皆非。如把“蜗牛的触角”说成“蜗牛的须”,把“蜗牛的腹足”说成“蜗牛的腿”或“蜗牛的脚”,把“蜗牛的黏液”说成“蜗牛的水”,把“蜗牛受到外界的刺激会往壳里收缩”说成“逗蜗牛时它会缩回去”等不规范的语言描述。准确表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操作示范时,教师语言讲解规范,用语贴切,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鼓励学生平时多积累科学词汇,养成清晰、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安排,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为出发点,使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